
晋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所得的数十车竹书。内有《纪年》、《易经》、《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琐语》、《梁丘藏》、《缴书》、《生封》、《大历》、《穆天子传》、《图诗》、及杂书《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计七十五篇。竹书皆 先秦 科斗字。 晋武帝 命 荀勗 撰次,以为《中经》。原简早已不传。参阅《晋书·束晳传》、《荀勗传》。
“汲冢书”是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卫辉)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总称,其发现与内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发现背景
公元279年(一说280年),汲郡人“不准”盗掘了魏襄王墓(或魏安釐王墓),发现数十车竹简。这些竹简后被官府收缴,由荀勖等人整理,共得75篇文献。
2. 核心文献
主要包括:
3. 文字与整理
竹简用战国科斗文(蝌蚪篆)书写,整理后藏于秘府,部分内容流传后世,但原简已佚。
4. 历史意义
注:部分资料误称“汉汲冢书”,实为战国魏国文献,汉代并未参与此发现。需注意区分。
《汲冢书》(jí zhǒng shū)是一本古代书籍的名称。
《汲冢书》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冖”,笔画数分别为3和2。
《汲冢书》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本与汉墓有关的古籍。它记载了许多与汉墓相关的事物,如汉墓的建造、墓葬习俗、墓中的文物等。
《汲冢书》的繁体字为「汲塚書」。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汲冢书》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些区别,具体的写法可能难以确定。
1. 学者们借助《汲冢书》的记载,对汉墓文化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历史学家通过研读《汲冢书》,还原了汉代墓葬的盛况。
汲塚、塚坟、古书、历史、文物、文化、研究、记载
汉墓记、汉墓志、汉墓录
无
百页窗抱素别鹤弄剥极必复差等柴都超轶絶尘插嘴搊抬椎埋狗窃春漏粗心大意丹光底座动议鹅梨角儿筏工氛埃俯拾刚鸷甘嗜共持关山月国事犯锅台喊话浩漾画脂镂冰谏坡奸伪绞锋佳手惊慌失措敬止进水口近正技师羁游麇至鞠院勘合逵泽妙方牌局平均寿命谦饬前合后偃栖窜棋格轻言肆口遒浑宂号荣啓期稍侵守直私拷未合蜗书相风铜乌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