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盜發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所得的數十車竹書。内有《紀年》、《易經》、《易繇陰陽卦》、《卦下易經》、《公孫段》、《國語》、《名》、《師春》、《瑣語》、《梁丘藏》、《繳書》、《生封》、《大曆》、《穆天子傳》、《圖詩》、及雜書《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計七十五篇。竹書皆 先秦 科鬥字。 晉武帝 命 荀勗 撰次,以為《中經》。原簡早已不傳。參閱《晉書·束晳傳》、《荀勗傳》。
“汲冢書”是西晉時期在汲郡(今河南衛輝)戰國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文獻總稱,其發現與内容具有重要曆史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發現背景
公元279年(一說280年),汲郡人“不準”盜掘了魏襄王墓(或魏安釐王墓),發現數十車竹簡。這些竹簡後被官府收繳,由荀勖等人整理,共得75篇文獻。
2. 核心文獻
主要包括:
3. 文字與整理
竹簡用戰國科鬥文(蝌蚪篆)書寫,整理後藏于秘府,部分内容流傳後世,但原簡已佚。
4. 曆史意義
注:部分資料誤稱“漢汲冢書”,實為戰國魏國文獻,漢代并未參與此發現。需注意區分。
《汲冢書》(jí zhǒng shū)是一本古代書籍的名稱。
《汲冢書》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冖”,筆畫數分别為3和2。
《汲冢書》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是一本與漢墓有關的古籍。它記載了許多與漢墓相關的事物,如漢墓的建造、墓葬習俗、墓中的文物等。
《汲冢書》的繁體字為「汲塚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汲冢書》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些區别,具體的寫法可能難以确定。
1. 學者們借助《汲冢書》的記載,對漢墓文化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曆史學家通過研讀《汲冢書》,還原了漢代墓葬的盛況。
汲塚、塚墳、古書、曆史、文物、文化、研究、記載
漢墓記、漢墓志、漢墓錄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