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俗之閒,无恚嗔之心。”
“恚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uì chē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义
指怨怒、仇恨等负面情绪。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无恚嗔之心”,意为圣人不存怨恨恼怒的意念。
字源拆解
古代文献
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描述圣人顺应自然、无怨恨之心的状态:“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佛教概念
在佛学中,“嗔恚”被列为“三毒”(贪、嗔、痴)之一,指因厌恶而产生的损害他人的心理,与“贪欲”形成对立。
中医和佛教均将“恚嗔”视为对身心有害的情绪。中医认为其影响气血调和,佛教则视其为修行障碍,需通过修心克制。
恚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和“口”,具体的笔画顺序为:横、竖、折、横、长竖、撇、横、撇、竖。恚嗔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
在繁体字中,恚嗔的写法为“惠懲”,其中“惠”字的部首是“心”,表示喜好、慈善,而“懲”字的部首是“心”,表示有罪、惩罚。因此,“惠懲”整体的意思是心中带有喜好和慈善的惩罚,即心生恼怒。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恚嗔的形态相对简化,呈现出的形象不同于现代汉字,而是经过历代演变而来的。根据古代金文和篆书的资料,恚嗔的写法为:“心”字的上面加一个小竖线,下面则画一个巨大的“口”。
以下是一些关于恚嗔的例句:
1. 他对这件事感到恚嗔,决定采取行动。
2. 她的脸上露出恚嗔的表情,但立即又恢复了镇定。
3. 恚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应该努力排除它。
与恚嗔相关的组词有:恚怒、恚恨、恚愠。
恚嗔的近义词是:生气、愤怒、愤慨。
恚嗔的反义词是:平静、宽容、和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