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讯的意思、寄讯的详细解释
寄讯的解释
传递消息。 明 袁宏道 《期苏潜夫游玉泉竟日不至》诗:“到日 天台 应寄讯,讲堂久矣待 袁生 。”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讯的解释 讯 (訊) ù 问,特指法庭中的审问:审讯。刑讯。讯问。 消息,信息:通讯。音讯。讯息。 告,陈诉:“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中国西周时对俘虏的称谓:执讯(意思是捉到俘虏)。 古同“迅”,迅速。 笔
专业解析
寄讯是汉语复合词,由“寄”与“讯”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书信或消息传递信息,强调信息的传递过程与托付性质。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使用场景分述:
一、基础释义
-
传递消息
“寄”本义为托付、传递(《说文解字》:“寄,托也”);“讯”指音信、消息(《玉篇》:“讯,问也,告也”)。合指委托他人或通过媒介传送信息。
例: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以家书寄讯”,即托人传递家信。
-
书面化表达
区别于口语交流,“寄讯”隐含文字载体,常见于书信、文书等正式文本,如清代文人函札中“特此寄讯,以慰远怀”。
二、语义演变
- 古代用法:唐宋时期多指官方文书传递(如《唐六典》记载驿使“寄讯于州县”),后扩展至民间书信。
- 现代用法:因通讯方式变革,该词使用频率降低,多见于文学或仿古语境,如“网络虽便,仍寄讯手书以表诚心”。
三、使用场景辨析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卷,第108页:释“寄讯”为“传递音信”。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2版,第589页:引《宋史·职官志》用例,强调官方文书传递义。
- 北京大学语料库(现代文学分库):收录现当代作家仿古书信用例。
“寄讯”是具古典色彩的书面语,需结合信息传递的托付性与文字载体理解其语义,现代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网络扩展解释
“寄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或文学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jì xùn
- 含义:指传递消息、信息。该词由“寄”(传递、托付)和“讯”(消息、音信)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某种方式将信息送达他人。
出处与例句
- 文献来源: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期苏潜夫游玉泉竟日不至》一诗中提到:“到日天台应寄讯,讲堂久矣待袁生。”
此句意为:到达天台山后应当传递消息,讲堂已等待袁生许久。
使用场景
- 适用语境:多用于古代书信、诗词或历史文本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
- 近义词:传信、通音、寄书(需结合具体语境)。
补充说明
- 权威性提示:该词释义主要来源于古籍及网络词典,现代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建议在古文学习或文学创作中参考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罢国百氏比伉补任赤节纯情杵土楚尾吴头泚笔疵玷村婢大锅菜胆大于身而立之年枋相附肤落毛复工腹女鲠欷够得上官级何时鋐鋐鸿印花押花阴唧唧咕咕具呈钧调剧秦咔哒康复医学扣盘扪烛炼思离怆六齐蛮俚蒙幕庖馔偏偏倒倒平泛凭藉平决棋炒曲操劬蹇三希堂上年食俸四通五达酸式盐讨撮童髦头头脑脑推嬗推许涒邻王礼握发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