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仪的意思、九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仪的解释

(1).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 郑玄 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公、卿、大夫、士也。”后称朝见天子之礼为九仪。 唐 李纾 《让皇帝庙乐章·亚献终献》:“秩礼有序,和音既同。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2). 周 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3).《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毛 传:“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后因以“九仪”指聘嫁的仪节。 北周 庾信 《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百两言归,九仪从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仪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周代确定的九种不同等级的礼仪规范,用以区分尊卑、明确社会等级秩序。其核心内涵与具体释义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九仪”最早系统记载于《周礼·春官·大宗伯》,是周王室为诸侯、贵族制定的礼仪等级制度。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将礼仪分为九个层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礼遇与权利,体现了“尊卑有等”的礼法思想。

二、九仪的具体内容

《周礼》明确记载九仪为:

  1. 命职:授予官职的礼仪;
  2. 受位:接受朝位的礼仪;
  3. 受服:赐予服饰的礼仪;
  4. 受器:赏赐礼器的礼仪;
  5. 赐则:颁布法则的礼仪;
  6. 赐官:设置属官的礼仪;
  7. 赐国:分封土地的礼仪;
  8. 作牧:任命地方长官的礼仪;
  9. 作伯:任命方伯(诸侯之长)的礼仪。

三、功能与文化意义

九仪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更是周代宗法制度与政治秩序的体现:

四、历史影响

九仪制度为后世礼法体系奠定基础,如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五礼新仪》均承袭其等级精神。汉代贾谊在《新书·礼》中强调“九仪式备则王道成”,进一步阐释了礼仪对治国的重要性。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九仪”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不同语境下需结合文献具体分析:

一、天子接待来朝者的九种礼节

源自《周礼·秋官·大行人》,指周天子根据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和臣子等级(公、卿、大夫、士)制定的九种朝见礼仪,用于区分身份尊卑。例如《周礼》记载:“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

二、周代命官授命的九种仪式

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涉及官员从“一命”到“九命”的晋升仪式,包括受职、受服、赐国等不同级别,如“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体现古代官制中的等级制度。

三、婚嫁聘礼的多重仪节

源自《诗经·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原指婚礼中繁琐的礼节,后引申为婚嫁程序的统称。北周庾信在墓志铭中以“九仪从聘”描述婚礼的隆重。


说明:以上解释综合了《周礼》《诗经》等文献及后世用例。由于不同朝代对“九仪”的具体实施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时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半人襃采不佳草野朝幰钞贼承命呈状赤斧迟莫怠事短忽二杆泛查风味风雨衣付身根荄锅驼机股指还炮慧智甲絣家仆嫁主粳粮馂羞姱嫮诓哄楛砮临难无慑柳木腿柳折花残罗括捋下蛮睫螳轮民纪抹伦牧养宁便牛山悲弄月肨肛胮肛迫然迁更歉迫前式前线诮让青壁曲形苒荏柔调失张失致市招树羽缩缩蹑蹑剸断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