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命的意思、承命的详细解释
承命的解释
受命。《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唐 岑参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诗:“何幸承命日,得与夫子俱。”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奴承命代主理家事,岂敢有违。” 郭沫若 《女神之再生》诗:“我本是奉天承命的人,上天特命我来统一天下。”
词语分解
- 承的解释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担当,应允:承担。承当。承包。承做。承认。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联:继承。承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
- 命的解释 命 ì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刵 )。命运(.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专业解析
"承命"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分字释义
- 承:《汉语大词典》释为"受也,奉也",本义指双手托物接受,引申为承受、接受上级或尊长的指令(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甲骨文作双手捧物跪受之形,体现恭敬态度。
- 命:甲骨文从口从卩(跪人形),《说文解字》注"使也",特指具有权威性的指令,如君主诏令、尊长吩咐(来源:《说文解字注》卷三)。
二、整体释义
"承命"指恭敬接受上位者指令,含庄重色彩。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左传·成公二年》载"敢不承命",即臣子接受君主命令时的应答用语。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承命编修方志"等历史题材表述。
三、语境特征
- 语义方向:强调自下而上的责任承担
- 语体层级:属正式书面语,区别于口语的"接受任务"
- 搭配对象:常接重大使命或权威指令,如"承命出征""承命修史"
四、近义辨析
与"受命"构成同义词组,但"承"字更突显恭谨态度。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统计,先秦典籍中"承命"出现频率较"受命"低约40%,多用于外交辞令与礼仪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承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接受命令或委托,并承担相应责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承命”由“承”(接受)和“命”(命令)组成,字面意义为接受命令,引申为承担责任或任务。它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表达,强调对指令的遵从和使命的担当。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 最早出处
该词可追溯至《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 历代用例
- 唐代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何幸承命日,得与夫子俱。”
- 清代采蘅子《虫鸣漫录》:“奴承命代主理家事,岂敢有违。”
-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我本是奉天承命的人,上天特命我来统一天下。”
三、使用场景
- 正式语境:如古代臣子接受君王指令,或下属执行上级任务。
- 文学表达:多见于诗词、小说,突显使命感或责任感。
- 现代延伸:可类比职场或生活中接受重要任务时的郑重态度。
四、相关例句
- 古籍:“敢不承命”(《左传》),表达对命令的遵从。
- 现代:“顺天承命”(引用),强调顺应天命与责任。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用法解析,可参考汉典及《左传》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襃叙本末源流并育驳屈出分子出诛麤词痤瘕带挡奠分跌窨抖手恩知纺砖凡佞蕃卫偾蹶浮移高瓦归骸寒栖皡皡怀任呼喊毁约甲醛积民进帆径历克夫快口廓尔喀人枯萁癞蜍连辟公府不就连中撩惹六经罗纨律己卖笑追欢木城孽报贫鄙剖冤乾姜秋毫不犯三回五解杉鷄沙人设防省采升汰申证水轮发电机讨贰天方教铜漏五果吴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