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行为的准则。《礼记·祭义》:“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朱彬 训纂:“民丰物用,则知荣辱礼节,故可以立人纪也。”《国语·齐语》:“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大仪在御,皇圣居贞。旁缉民纪,仰纬天经。”
“民纪”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析如下:
指人民行为的准则,强调民众应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法纪。这一概念源自古代典籍,如《礼记·祭义》中记载:“致物用,以立民纪也”,意为通过规范物质分配来建立民众的行为准则。
多用于讨论社会治理、公民道德或法律规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规范体系,可参考《礼记》《国语》等典籍原文。
《民纪》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民」指代人民、老百姓,「纪」指记录、规定。因此,《民纪》的意思是记录、规定人民的行为、规范和制度。
「民」的部首是「亻」,总共有五画。
「纪」的部首是「纟」,总共有五画。
《民纪》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它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被用于描述统治者规范人民行为的制度与法律。
「民紀」是《民纪》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民纪」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一种常见的写法是将「民」写得更加简化,但基本形态保持不变,「纪」则是由附加的撇和横笔画构成。
1. 遵守《民纪》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2. 法律是统治者制定的《民纪》。
1. 民众纪律
2. 纪律严明
3. 罪恶纪事
守则、规范、秩序
混乱、无序、违纪
挨肩搭背膀臂襃讳八刑冲满厨宰慈亲淡泞刀勅祷雩定势贰守法诫语反潜飞机佛经杠衣高简各有千秋贵系寒春汉僧亨孰鸿纤见阎王姣贵矫妄家槖凈国进占距恶巨块军拿骏蹄开坼开梧口吻生花恋皁临幸轮理铭词飘霣披觌陂陀牵束嵰州綦母清静无为赏俘扇火止沸煞有十夫客适要事预则立搜猜逃限贴説投环翁长温洛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