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野的意思、草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野的解释

[coarse and crude] 粗俗鄙陋

详细解释

(1).野草丛生的地方;荒凉的原野。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唐 柳宗元 《贞符》:“披披藉藉,草野涂血。” 宋 王安石 《上时政书》:“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以困穷,天下之民,固以膏血涂草野。” 潘漠华 《草野》诗之三:“但那时,青年又抆着泪踯躅在草野。”

(2).乡野;民间。与“朝廷”相对。 汉 王充 《论衡·书解》:“知屋满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草野,知经课者在诸子。” 唐 柳宗元 《送崔子符罢举》诗序:“僕智不足而独为文,故始见进而卒以废,居草野八年。” 明 何景明 《祭亡兄东昌公文》:“然弟薄弱不堪世事,歷官五年,寡合少朋……又多疾,益疏宦志,兹得告归,自甘草野。”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在文学的方面,也有同样的需要。庙堂的文学固可以研究,但草野的文学也应该研究。”

(3).指平民百姓。《明史·田寿民传》:“此何等事,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吾辈愧死矣。” 清 洪昇 《长生殿·献饭》:“满朝臣宰,一味贪位取容……草野怀忠,直指出逆藩奸相。” 何大庚 《全粤义士义民公檄》:“恭维天朝大统,岂容裂土以与人。而草野效忠,但知杀贼而报国。”

(4).粗俗鄙陋。《韩非子·说难》:“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陈奇猷 集释:“此文谓谋虑远而放纵无所收束,则曰鄙陋而倨傲侮慢也。”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士或不脱草野,避忌疎略,此浅陋之罪也。”《儒林外史》第三七回:“我6*草野之人,我那里去见那国子监的官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草野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草野是汉语中具有双层含义的名词,既指自然场景,又蕴含社会文化隐喻。其权威释义如下:


一、自然场景的本义

指野草丛生的原野或乡野之地,强调远离城镇的自然荒芜状态。

例:

“战火蔓延至城外草野,满目焦土。”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二、社会文化的引申义

  1. 民间或非官方的领域

    代指平民社会、乡野民间,与“庙堂”(朝廷)相对,体现传统中国的“在朝—在野”二元结构。

    例:

    “其学说虽未入庙堂,却广传于草野。”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9卷第26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质朴未开化的状态

    喻指文化或行为的粗疏、未受礼教规训,含轻微贬义。

    例:

    “举止草野,不拘礼数。”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页,商务印书馆。


三、使用场景辨析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未提供链接因纸质文献无直接电子资源,但标注了可查证的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草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荒野/原野
    指野草丛生、荒凉的自然环境。例如:

    •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 三国魏曹植《泰山梁甫行》中“寄身于草野”也描述了边海民众的艰苦生活()。
  2. 乡野/民间
    与“朝廷”相对,指远离政治中心的普通百姓生活领域。例如: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
    • 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提到“草野之无闻者”,强调民间普通人的存在()。
  3. 平民百姓
    代指普通民众群体。例如:

    • 《明史·田寿民传》提到“草野言之”,以对比朝廷官员()。
  4. 粗俗鄙陋
    形容言行或事物缺乏文雅。例如:

    • 《韩非子·说难》批评“草野而倨侮”,指粗俗无礼的态度()。

二、用法与延伸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论衡》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鉢头剗刮愁多夜长澹澉掉眩迭謡短歌独贵独贱耳鬓撕磨烦芜傅别凫亹甘棠遗爱归勘轰天花机谎状讙咍划算回鞍悔恡竟旦谨勤鸡翘戢御倨敖康强亢阳亏败老鼋领唱陵兆澟澟林垧戾莎飂叔安渺无影踪祢祖旁讼旁行书轻嫚蚯蚓铨部确实删诗眚烖实度霜鵽秫秸碎石所后堂头首座痰盒頽萎瓦瓶僞惑武冲下场头响遏行云心浮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