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丹墀。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三:“凤闕轻遮翡翠幃,龙墀遥望麴尘丝。”《宋史·礼志四》:“帝諭 文彦博 等曰,郊坛第一龕者在堂,第二、第三龕设於左右夹廡及龙墀上。” 明 徐霖 《绣襦记·策射头名》:“参鸞驭,虎殿龙墀,口吐虹霓气。”
(2).借指皇帝。《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宋 欧阳修 《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经筵诸公》:“晓謁龙墀罢,行瞻凤盖翩。”
(3).法坛,道场。《水浒传》第四二回:“ 赵能 再入来看时,两三个土兵跌倒在龙墀里。”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你与我把招魂衣摄,遗照图悬,龙墀净扫,凤幄高褰。”
“龙墀”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宫殿的红色台阶或地面(丹墀)
原指古代宫殿前的赤色台阶或台阶上的空地,象征皇家威严。例如唐代刘禹锡《杨柳枝》中“龙墀遥望麴尘丝”,即描绘了宫殿台阶的景象。
借指皇帝或皇权
通过“龙”这一帝王象征,引申为对皇帝的代称。如《敦煌曲子词·望江南》中“目断望龙墀”,表达了对皇帝的遥望与尊崇。
指法坛或道场
在宗教或文学语境中,可指代祭祀、法事场所。例如《水浒传》第四十二回提到士兵跌倒在“龙墀里”,此处指道场台阶。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演变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龙墀》这个词起源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件,用于表达尊贵、威严和权力。在古代,龙象征着神秘而威严的力量,墀则代表着帝王的座位或王权的象征。因此,龙墀通常被解释为龙王的座位,也是官员会见皇帝或举行庄重仪式的场所。
龙墀的部首是龙,它属于“龙”字旁。龙的部首和总笔画数分别为九和五,而墀的部首是土,它属于“土”字旁。墀的部首和总笔画数分别为土和丶,因此,龙墀的总笔画数为十四。
龙墀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列子·汤问》中:“今雍门之头,千里脔而初开,龙墀乘风,诸侯来朝。”这个词也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在繁体字中,龙墀的写法为「龍墀」。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龙墀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龙的古代写法为「龍」,其最早的形态是由龙的头部图案和上下两个音符组成。墀则以「垤」为其古代写法,形状像土地的高坡。
1.皇帝登上龙墀,群臣纷纷跪伏,表示对皇权的敬重。
2.这座建筑物的设计中融入了古代龙墀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1.龙椅:古代帝皇坐的象征龙形座椅。
2.墀台:前院、庭院的地面平面,指在门前所铺的石级。
3.龙楼:古代宫殿或府邸中供天子居住和办公的楼阁建筑。
王座、御座。
底层、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