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享受禄俸的官吏。《韩非子·喻老》:“ 楚 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 孙叔敖 独在。”
(2).光禄勋的别称。 汉 扬雄 《光禄勋箴》:“德人立朝,议士充庭,禄臣司光,敢告执经。”
禄臣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禄臣"一词由"禄"(俸禄)与"臣"(臣子)构成,最早见于《周礼》体系,指代通过功勋获得国家俸禄的官员。《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1992)第1034页将其定义为"受禄于君之臣",强调其与君主间的经济依附关系。该词在《礼记·王制》中已有相关记载:"诸侯之下士,视禄臣",说明其等级制度中的定位。
二、历史演变特征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职官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记载,该称谓在秦汉时期产生语义分化:
三、文献例证分析
《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云:"禄臣谓不世位者",此注被《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收录为经典释义,印证其与世袭制度的对应关系。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进一步阐释:"食禄之臣,君所任者也",强化了该词的行政属性。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勋臣"(功勋之臣)、"宠臣"(受宠之臣)不同,"禄臣"特指制度化官僚体系中的常规任职者。《古代官制词典》(文物出版社,2005)指出,该词在宋元以后逐渐被"流官""职官"等新术语取代,反映官僚制度的演进轨迹。
“禄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指享受俸禄的官吏
即领取国家俸禄的官员,属于中性描述。例如《韩非子·喻老》中提到“禄臣再世而收地”,此处“禄臣”泛指受禄的臣子。
光禄勋的别称
光禄勋为汉代官职名,负责宫廷宿卫及侍从事务。扬雄在《光禄勋箴》中称“禄臣司光”,即以“禄臣”代指此职。
部分资料(如)将其视为成语,指依附权贵、以谄媚手段谋取私利的官员,带有贬义。例如描述官员趋炎附势时,可用“禄臣”讽刺其行为。
建议在具体使用中结合古籍原文语境,区分其含义差异。
百世流芬贬绝褊直並湊竝舍漕道朝宪驰骋尺鷃丑祸初官词章摧剥大丙担榜状元笃近举远返聘封官许原風情月思封壝佛发缚住苟言滚刀手哗辨慧刀家给人足江瑶燋悴浇注击电奔星激犯锦蒙九重霄讥侮开关咔唑烈然懔忧六际立仗马陆地神仙沦肌浃髓木酪募民牛子弄性尚气耦居蜷缩日者穑夫视端土口外来语位行向背筱骖孝王遐瞩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