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祖 时大航海家太监 郑和 ,小字 三保 ,故称“三保太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三保太监》:“ 永乐 丁亥,命太监 郑和 、 王景弘 、 侯显 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諭。今人以为 三保 太监下洋,不知 郑和 旧名 三保 ,皆靖难内臣有功者。”
“三保太监”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别称,其含义与他的身份及经历密切相关:
名称由来
郑和本名马和,小名三保(或三宝),因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并升任内官监太监(正四品官职)。民间习惯以其小名称呼他,故称“三保太监”。
身份背景
郑和是回族,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12岁被明军俘虏后净身入宫,后成为朱棣的亲信宦官。他出身伊斯兰教家庭,祖父与父亲曾赴麦加朝圣,这为他后来航海积累了文化认知。
历史成就
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率领庞大船队访问亚非30余国,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其航海时间早于哥伦布、麦哲伦,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三保太监”既是对郑和官职与小名的结合称谓,也承载了其作为航海先驱的历史象征意义。
《三保太监》一词源于中国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它指的是被封建社会特别寄予厚望、充满权力和特权的太监,主要扮演宫廷监视、控制女性、维护皇权等角色。
《三保太监》这四个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口”、“少”和“大”,总共有17个笔画。
《三保太监》的来源比较复杂,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和历史。太监作为宫廷的特殊群体,兼具特权和权力,对于皇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保太监》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但在《三保太监》这个词上,没有特别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
1. 在古代中国,宫廷的权力往往是由三保太监掌握的。
2. 这位三保太监在宫廷中大权独揽。
组词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进行创造。例如:
1. 太监组词:内监、公公、侍卫
2. 保太监组词:执行、掌权、保护
3. 三保组词:多保、全保、保障
近义词是指与《三保太监》具有相似或相近意义的词语,例如:三寸不烂之舌、高尚的权力、特权角色、皇权维护者等。
反义词是指与《三保太监》意义相反的词语,例如:权力剥夺者、失势者、平民百姓等。
白玉无瑕彪休毕聚步量澄镜成效尘冒虫鸡川岫错边德音蝶翎地面丁梢断缣寸纸发缄飞旐负累公引皇慈蕙质奸利脚梯交言积壑九市客套语苦不聊生苦行头陀落忍脉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沐浴欧西批毛求疵七筴其乐融融亲渥曲恕热力肉醢三违设棘申示饰词食前方丈书刊号叹哭桃蕊天真调处跳天铁连钱筒洒讬巧亡家犬乌肠五痔险舋小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