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规,为圆,象征天;矩,为方,象征地。《文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 薛综 注:“谓宫室之饰,圆者象天,方者则地也。”
(2).泛指效法天地。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规天矩地,匡貌言,防狂僭,通蒙蔽……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规天矩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强调对自然规律或传统准则的尊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中性色彩词汇。
《规天矩地》是一个成语,意指依照天地间的规律和准则去行事,做事有条不紊、合乎规矩、有序进行。
《规天矩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men)和“⻢”(ma),其中“⻔”表示“门”的意思,而“⻢”表示“马”的意思。整个成语共有12画。
《规天矩地》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君子行义,教民以义,就加于胸,以本乱纪,匡行其遗,掩长偏短,是谓'规天矩地'。”这句话意思是,君子在行为上要秉持正义,在教民之前首先要具备正义的胸怀,以防止乱纪纷杂的情况发生。这里的'规天矩地'是以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规天矩地》在繁体字中的写法為《規天矩地》。
在古时候的汉字中,包含“规天矩地”的字形与现代写法相比有所不同。例如,“规”字古时的写法是“观”,“矩”字古时的写法是“劵”,而“地”字古时的写法是“地”,这些字形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的。
他做事一向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是个很踏实的人。
遵规守矩、规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守法仪规、依法办事
任性妄为、漫不经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