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礼记·祭法》:“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公羊传·庄公三年》:“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 清 姚鼐 《与许孝亷庆宗书》:“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五庙”是古代中国诸侯宗庙制度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基本定义
指古代诸侯设立的五个宗庙,分别祭祀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五代祖先。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代“礼制”中严格的等级规范,与天子“七庙”形成区别。
文献依据
《礼记·祭法》明确记载:“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父庙),曰王考庙(祖父庙),曰皇考庙(曾祖庙),皆月祭之;显考庙(高祖庙)、祖考庙(始祖庙)享尝乃止。”。另《公羊传·庄公三年》也提到相关记载,强调其祭祀的规范性。
结构与功能
历史演变
清代学者姚鼐在《与许孝亷庆宗书》中提到“七庙五庙无虚主”,侧面反映了后世对周代庙制的考据与延续。
五庙制度是周代分封体系下诸侯身份与礼制等级的象征,通过祭祀规范强化宗法秩序。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祭祀流程或与其他庙制对比,可查阅《礼记》等原始文献。
《五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五个庙宇。
《五庙》的部首是“丿”(撇),“亠”(亡)。“五庙”共有四个笔画。
《五庙》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中国的古代社会常常会修建庙宇,用来祭祀神灵或者纪念伟人。《五庙》指的是五个庙宇,可能是针对五个不同的神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五庙》的繁体字是「五廟」。
古代汉字写作「五廟」,和现代写法相同。
1. 这个城市有五座古老的庙宇,被称为《五庙》。
2. 他每年都会去朝拜《五庙》,祈求好运。
庙宇、祭祀、宗教、信仰、纪念、修建
五寺、五宫、五庵、五祠、五圣堂
无庙、无神、无信仰、无宗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