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肌栗 ”。因恐惧或寒冷而肌肉战栗。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肌慄心悸,自悔无所復及。”
“肌慄”(也写作“肌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因恐惧、寒冷等情绪或外界刺激导致的肌肉颤抖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语境,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肌慄(jī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肌肉收缩,甚至颤抖的感觉,也可以形容非常害怕或紧张的状态。它属于形容词。
肌慄的部首是⺼(月字旁),它的拆分笔画为10画。
肌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属于汉字的假名用法。它的繁体字形为「肌慄」。
在古时候,肌慄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确切的古代写法,无法给出准确的古代写法。
1. 他听到有人敲门,不由得肌慄了一下。
2. 看到那个恐怖的画面,他感到整个身体都在肌慄。
肌慄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新词,例如:肌肉、慄然、肌肤。
与肌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害怕、紧张、战栗、恐惧。
与肌慄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安心、舒适、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