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厚的意思、贤厚的详细解释
贤厚的解释
贤良忠厚。《后汉书·董卓传》“ 扶风 马腾 亦拥兵反叛” 李贤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腾 字 寿成 , 扶风 茂陵 人, 马援 后也。长八尺餘,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 宋 司马光 《春日书寄东郡诸同舍》诗:“ 滑臺 古镇揭高牙,主人贤厚宾友嘉。”
词语分解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 厚的解释 厚 ò 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厚度。厚薄(厚度)。 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距离较大的,与“薄”相对:厚纸。厚重(恘 )(a.又厚又重;b.丰厚;c.厚道而庄重)。 深,重(恘 ),浓,多:厚望。 不刻
专业解析
"贤厚"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贤"与"厚"二字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才德出众且待人宽厚仁善。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
"贤"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多才、有才能。《说文解字》释为"多才也"。引申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即德才兼备。
- 在"贤厚"中,"贤"侧重指人的品德高尚、才德出众、贤良。例如《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贤"即指品德才能优秀之人。
-
"厚"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物体上下距离大,与"薄"相对。《说文解字》释为"山陵之厚也"。引申指深、重、大、多。
- 在形容人时,"厚"主要指待人诚恳宽容、不刻薄、仁慈宽厚。如"忠厚"、"宽厚"、"仁厚"。
-
"贤厚"的合成含义
- 将"贤"与"厚"结合,"贤厚"一词精准地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既具备贤良的品德和才能,又拥有宽厚仁爱的胸怀。它强调内外兼修,不仅自身德行高尚、能力出众,而且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仁慈和诚恳。
- 该词常用于赞誉或描述品德高尚、为人宽厚的长者、君子或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
典籍与文献中的用例
- 《汉书》:"(朱邑)为人淳厚……以贤厚称。"(朱邑为人淳朴厚道……以贤良宽厚著称。)此例清晰表明"贤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淳朴、待人宽厚,并因此获得美誉。
- 《宋史》 等史书中也常用"贤厚"来评价官员或士人的品德,如称某人"性贤厚"、"资性贤厚"等,均指其天性善良、品德高尚且待人宽厚。
总结释义:
贤厚,形容人品德高尚、才德出众(贤),且待人宽厚仁慈、诚恳不刻薄(厚)。它是对兼具内在贤德与外在仁厚品行的赞誉之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贤"、"厚"及复合词有详细释义和书证。纸质文献详见各大图书馆或权威出版社(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版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提供"贤"、"厚"的常用义项及古籍例证。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贤"、"厚"二字的本义训释。
-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贤厚"一词在史书中的实际应用例证。
- 《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贤厚"用于人物评价的实例。
网络扩展解释
“贤厚”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兼具才德与仁爱。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贤厚”由“贤”与“厚”组合而成:
- 贤:指才德兼备、智慧出众;
- 厚:指待人宽厚、心地仁爱。
整体含义为既具备贤能的才德,又拥有宽厚仁爱的品性,是对人高尚品质的赞誉。
二、历史出处与用例
- 《后汉书》注引
三国时期鱼豢《典略》记载,马腾(东汉将领)因“性贤厚”受人敬重,此处强调其忠厚与德行的结合。
- 宋代司马光诗作
《春日书寄东郡诸同舍》中“主人贤厚宾友嘉”,描述主人以贤厚品性赢得宾客赞誉,体现社交场景中的品德认可。
三、使用场景
- 人物评价:多用于称赞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或品行高尚者,如历史人物、师长等。
- 文学创作:常见于古典诗文或现代文章中,增强人物形象的传统美德特质。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贤良仁厚、德才兼备
- 反义词:刻薄寡恩、奸诈无德
(注:反义词未在文献中直接对应,此处根据词义逻辑推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或司马光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僾见忾闻摆簸碑池本部贲石遍达草料成身冲斗船东醇质储与撮捧的稿动电法味罚约风缊感戢高柯含冰茹蘗寒光红娘华诩贿脱火暴金杵景星凤皇金晕坤后揽察连罡两当铠烈所龙洋没起倒宁一浓洌女厕所剽虏窃构穷对付期日啓者覰便宂漫荣歇世曲水流花落秫稭缩编条入叶贯妥切哇笑文武双全香浥先情小过年销懦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