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 齐 师夜遁。 师旷 告 晋侯 曰:‘鸟乌之声乐, 齐 师其遁。’”后因以“齐垒啼乌”为敌军败逃的典实。 唐 贺朝 《从军行》:“始看 晋 幕飞鹅入,旋闻 齐 垒啼乌声。”
“齐垒啼乌”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原文记载,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交战时,晋国乐师师旷通过观察乌鸦的啼鸣声,判断齐军已趁夜撤退。原文节选:
“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
此成语体现了古代战争中“观物识变”的智慧,如师旷通过自然现象(鸟鸣)洞悉战场动态,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与自然观察的结合。
“齐垒啼乌”以生动的意象浓缩了历史事件,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厚重感,是汉语中典型的典故类成语。
齐垒啼乌是一组成语,意思是指人们齐声高呼,声音嘹亮悲哀,像乌鸦一样啼鸣。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包括“齐”、“垒”、“啼”和“乌”。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齐:由“齐”的部首“齐”和字形“齐”组成,共有12个笔画。
- 垒:由“土”的部首“土”和字形“罄”组成,共有9个笔画。
- 啼:由“口”的部首“口”和字形“啇”组成,共有12个笔画。
- 乌:由“乙”的部首“乙”和字形“乌”组成,共有4个笔画。
来源:《齐垒啼乌》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此处形容秦军在垓下被赵军围困,战败节节失败,最终惨败的形势。
繁体字:齊壘啼烏
古时候汉字写法:齊垒啼烏
例句:在那场比赛中,观众们齐垒啼乌地为队伍欢呼加油。
组词:齐声、垒球、啼笑皆非、公鸡啼鸣。
近义词:声嘶力竭、声嘶力嘶。
反义词: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