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珪的意思、锡珪的详细解释
锡珪的解释
亦作“鍚圭”。珪,古代诸侯朝聘时所执的玉制礼器。帝王封爵授土时,赐珪以为信物。后泛指授以高官重爵。 南朝 梁 沉约 《刘领军封侯诏》:“宜锡圭裂壤,允副僉属,可封开国县侯,食邑二千户。”《梁书·元帝纪》:“以锡珪之功,既归有道;当璧之礼,允属圣明。”《旧唐书·儒学传上·敬播》:“今有高官重爵,本荫唯逮子孙;祚土锡珪,餘光不及昆季。”
词语分解
- 锡的解释 锡 (錫) ī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焊锡。锡矿。锡石。锡纸。锡箔。 赏赐:锡命。锡赉。 姓。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珪的解释 珪 ī 同“圭”①。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锡珪,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本义与字源
- 锡 (xī): 本义指一种金属(元素符号Sn),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假借为“赐予”、“赏赐”之意。例如《尔雅·释诂上》:“锡,赐也。”《尚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
- 珪 (guī): 同“圭”,指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朝聘、祭祀等重大典礼时所执的一种长条形玉制礼器,上尖下方,象征身份、权力和信诺。《说文解字·玉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以封诸侯。”《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二、 词义解释
“锡珪”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其核心含义是:
- 帝王赐予诸侯珪玉。 这是其最直接和核心的意义。它象征着帝王将土地、爵位和统治权力授予诸侯(分封)。接受“锡珪”意味着被正式册封,获得统治一方的合法权力和身份象征。
- 引申为分封、任命官职或授予爵位。 由于“锡珪”是分封诸侯的核心仪式和象征物,因此这个词也常常用来泛指帝王对臣下的封赏、任命和授权行为。
三、 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有出现,体现了其作为分封象征的权威性:
- 《尚书·禹贡》(虽未直接出现“锡珪”一词,但“锡土姓”即赐土赐姓,是分封的核心内容,常与赐圭臬相联系):“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 《诗经·大雅·崧高》(描述周王封赏申伯):“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这里的“介圭”即大圭,与“锡珪”同义)。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策命中虽未明言“锡珪”,但赐予车服弓矢等物是册命仪式的一部分,核心是授予统治权力,锡珪是其象征)。
- 汉代文献及后世史书 在记载分封诸侯王时,常用“锡珪”或类似表述(如“授珪”、“赐圭”)。
四、 文化内涵
“锡珪”一词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内涵:
- 王权象征: 珪是王权的象征物之一,帝王赐珪是其行使最高权力的体现。
- 分封制度: 是周代及后世分封制(封建制)的核心仪式和象征,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和层级统治结构。
- 权力授受: 标志着帝王将地方统治权合法地授予诸侯,确立了君臣名分和等级秩序。
- 信物与责任: 珪不仅是权力象征,也是信物,代表着诸侯对天子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朝贡、戍守等)。
五、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对“锡珪”的释义均围绕其核心历史含义:
-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赐予玉圭。古时以圭赐诸侯,是封国、授爵的一种形式。”
- 《辞源》(修订本):解释为“帝王赐给诸侯珪玉。古代诸侯即位,天子赐以珪玉,以为信物。”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赐给玉圭。古代帝王赐给诸侯珪玉,作为封国的信物。”
“锡珪”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帝王赐予诸侯珪玉作为分封的信物和象征。它代表了古代分封制度下王权的行使、统治权力的授受以及君臣之间等级与责任的确认。该词主要见于记载古代分封、册命等重大政治活动的历史文献中。
参考来源:
- 字源与基本释义:《说文解字》(许慎)、《尔雅》
- 词义与例证:《尚书》、《诗经》、《左传》
- 制度背景:《周礼》
- 现代释义:《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锡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1.基本含义
- 锡珪(音xī guī)中,“锡”通“赐”,意为赏赐;“珪”是古代诸侯朝聘时手持的玉制礼器,象征身份与权力。帝王在封爵授土时,将珪作为信物赐予诸侯,因此“锡珪”最初指代帝王授予爵位和封地的仪式。
2.引申含义
- 后泛指授予高官重爵,成为象征权力与地位的代名词。例如《梁书》中记载“锡珪之功,既归有道”,即表彰功绩后授予高位。
3.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常见于古代诏书或典籍,如南朝沈约的《刘领军封侯诏》提到“宜锡圭裂壤”,意为应赐予爵位与封地。
- 成语用法:现代可引申为上级对下级的赏识与提拔,如“锡珪之礼”表示嘉奖。
4.相关考据
- 异体写法:亦作“鍚圭”(“钖”为“锡”的异体字)。
- 典出《旧唐书》等史书,强调其与古代政治制度的关联。
“锡珪”从具体礼器演变为抽象的权力象征,既反映古代封赏制度,也延伸出对人才的重用之意。如需更详细古籍例句或演变脉络,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菴庐掰腕子唪诵避雠鳖懆兵书跛蹇不教而杀迟回观望吃口令疮疥之疾黜幽陟明辞活麤袍糲食殂陨大发议论调懴斗南法家拂士黼幄甘旨肥浓高鬟钩挐官规海濶天空合金何许鸿眇价末茧蚕旌繁决意困心衡虑老马为驹老相识纍纍掠劫鳞茎磨趄子盘游饭铅红绕组入骨焫烛山外韶茂深取神资疏圃蔬飱所体堂皇正大铜史顽贼猬须黠捷险阸相和仙露明珠小里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