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廪廩”。1.危殆;阽危。廪,通“ 懍 ”。《汉书·食货志上》:“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廩廩也,窃为陛下惜之。”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廩廩,危也。”
(2).惊慌貌;危惧貌。 清 钱谦益 《上高阳师相书》:“千百夫之长以及士卒,廩廩奔命,如不终日。” 严复 《主客平议》:“比者 奥 、 意 、 德 、 俄 之主,咸早暮廩廩於均富无政府党人,如此而曰国治,得乎?”
(3).谓有风采。廩,通“ 凛 ”。《汉书·循吏传序》:“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廩廩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颜师古 注:“廩廩,言有风采也。”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矧平生风节,又廪廪较著者哉!”
(4).犹庶几,渐近。《史记·孝文本纪赞》:“廩廩乡改正服封禪矣,谦让未成於今。”《公羊传·襄公二十三年》“夏, 邾娄 鼻我 来奔” 汉 何休 注:“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廩廩近升平。”
关于“廪廪”的词义解释如下:
“廪廪”是“廪”的叠词形式,其核心含义与“懔懔”相通,表示戒惧、谨慎的状态。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廪”在古文中与“癛”叠韵互训,本义为“寒而取之”,后引申为对事物的敬畏与警惕。例如《汉书》中“廪廪庶几”即形容心怀戒慎、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
通“懔懔”
表示戒惧、警惕,如贾谊《论积贮疏》中“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形容对时局的忧惧。
渐近之义
在《公羊传》等文献中,“廪廪”可指逐渐接近某种状态,如“廪廪近升平”,描述社会逐步趋向安定繁荣。
“廪”单字本义为粮仓(如“仓廪实而知礼节”),后衍生出“官府供给粮食”的动词用法(如“廪食”)。其叠词形式“廪廪”则通过通假扩展出抽象的情感含义。
总结来看,“廪廪”主要用于形容谨慎、戒惧的心理状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义。
廪廪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勉劲、努力地做事。它的拆分部首是⻏(门)和(心),共计14画。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汉字书法,繁体字为廩。在古时候,廪是一个专门指供给宫廷食物的仓库。因此,廪廪这个词也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如同粮仓中食物被奉献出去一样,为了某些目标或愿望而不断地努力。
廪廪在繁体字中只写作廩,和简体字的写法几乎一样。不过,繁体字的书写方式更为繁复,有时候会采用更多的笔画和部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廪廪」这个词为例,古代的写法中,「廪」的上方有一个扁文簋(一种古代宴会上用的盛器),下方是「㒸」,这里表示给人食物,中间的「一」则是决意驱动过程。当时的写法更为形象和富有古代特色。
例句:
1. 他每天都廪廪地学习,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
2. 她廪廪地工作,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组词:
1. 廪吏:指古代负责管理廪仓的官员。
2. 丰廪:指廪仓中盛满了粮食,形容国家兴旺富裕。
近义词:
1. 刻苦:形容勤奋努力,专心一意地去做某事。
2. 力争:形容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毫不放弃。
反义词:
懒散:指做事不勤奋,不努力,没有精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