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2).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 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丝纶”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解释:
源自《礼记·缁衣》中“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比喻帝王的话语初出细微如丝,但经传达后变得重要如纶(粗丝带)。后引申为皇帝诏书或官方文书的泛称。例如:
指垂钓用的丝线。古诗词中常见此意象,如:
现代汉语中多用作形容词性成语,形容诗文或文笔的纤细娴熟、柔美流畅。例如: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现代文学实例,可参考《礼记》《文心雕龙》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丝纶(sī lún)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表示柔软的、可弯曲的丝或丝制品。在纺织业中,丝纶是指一种由聚酯纤维制成的合成纤维线。同时,丝纶也可以指由其他纤维制成的类似产品。
丝纶的部首是爿(框架),拆解后可分为“⺮”和“纟”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为6。
丝纶一词的来源相传可追溯到古代文字。“纶”在古代指的是拉紧而成的丝线,“丝”则代表丝绸。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尔雅·释服》一书,该书记录了古代纺织品及相关术语。
在繁体汉字中,丝纶的写法为「絲綸」。
在古代,丝纶的写法和现代稍有不同。古字写作“絲”,与现代相比,多了一个纟,表示与丝有关。而纶的古字写法为“侖”,结构上与现代字相似,只是比较繁琐。
1. 她穿着一条柔软的丝纶连衣裙,显得优雅而华丽。
2. 我买了一卷白色的丝纶线,准备织制一个漂亮的围巾。
组词:丝线、丝绸、丝缎、纺纱、纤维
近义词:丝、线
反义词:硬、坚硬
奡兀拔缝白夷犇呼尘意赤箭得卜钓屠跌份蹲鸱恶发繁蔚高低高突高温作业更代皇扃绛云家翁几察继承权节徽惊梦金函空林口宣兰亭春令芳柳枝词隆兴和议禄次卤鹼蒙犯妙妓魔驼目定口呆木禺内家妆褭蹄扑冬情根亲擥七十二贤濡沫塞鴈沙棠申好湿奥食禄试旬私恩讼田碎滴素指疼痒梯山架壑讬寓蜿蜿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