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肌的意思、刻肌的详细解释
刻肌的解释
古代指墨、劓、膑、刖之刑。《后汉书·梁统传》:“ 五帝 有流、殛、放、杀之诛, 三王 有大辟、刻肌之法。” 李贤 注:“刻肌谓墨、劓、臏、刖。”
词语分解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 肌的解释 肌 ī 人或动物体内附着在骨头上或构成内脏的柔软物质,由许多纤维组成(通称“肌肉”):肌肤。肌理。心肌。随意肌。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刻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感受极其深刻,如同刀刻肌肤般难以忘怀或令人警醒。它主要用于比喻某种感受、教训或印象深入骨髓,触及灵魂深处。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本义与引申义:
- 字面义: “刻”指用刀等利器在物体上留下痕迹,“肌”指肌肤、肌肉。因此“刻肌”字面可理解为在肌肤上刻划。
- 比喻义: 这是其主要用法。比喻某种经历、教训、情感或印象极其深刻、强烈,使人如同被刀刻在肌肤上一样,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或产生强烈的内心震撼。它强调的是一种深切、尖锐、难以磨灭的体验感。例如:
- 形容教训惨痛、令人警醒:如“刻肌之痛”、“刻肌刻骨之戒”。
- 形容感受、印象极其深刻:如“刻肌之感”、“刻肌镂骨之情”。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刻肌”的解释侧重于其比喻义,指感受深切。
-
用法与语境:
- “刻肌”通常不单独使用,常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更具表现力的四字短语,如:
- 刻肌刻骨 / 刻肌镂骨: 形容感受或印象极其深刻,永志不忘。程度比“刻骨铭心”更甚,强调其尖锐、痛切感。
- 刻肌之痛 / 刻肌之戒: 指惨痛的教训或令人警醒的经历。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深刻的教训。
-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虽未单独收录“刻肌”词条,但在解释“刻骨”、“刻骨铭心”等词时,体现了“刻”字所表达的“深切、难以忘记”的核心含义,这与“刻肌”的比喻义相通。《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刻”的引申义时,也包含“深切”的意思。
-
与近义词的区别:
- 刻骨铭心: 最常用的近义词,同样形容记忆深刻,永志不忘。但“刻肌刻骨/刻肌镂骨”在程度上可能更强调一种尖锐、痛切、警醒的感受,有时带有负面经历的意味(如惨痛教训),而“刻骨铭心”适用范围更广,也可用于正面情感(如恩情、爱情)。
- 镂骨铭心: 与“刻骨铭心”意思基本相同。
- 没齿不忘: 强调终生不忘,但不如“刻肌刻骨”那样强调感受的深切和尖锐。
“刻肌”的核心意义在于比喻感受极其深刻、尖锐,如同刀刻肌肤般难以磨灭。它常以“刻肌刻骨”、“刻肌镂骨”、“刻肌之痛”等形式出现,主要用于形容惨痛的教训、警醒的经历或极其深刻的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形象性和情感冲击力。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刻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文献来源和用法区分:
一、古代刑罚含义(主流解释)
根据、、等高权威性网页记载,“刻肌”特指中国古代四种肉刑:
- 墨刑:在面部刺字涂墨;
- 劓刑:割去鼻子;
- 膑刑:削去膝盖骨;
- 刖刑:砍断足部。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梁统传》:“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李贤注明确指出其指代上述刑罚,属于古代刑法体系中的严酷手段。
二、成语延伸含义(较少见)
部分文献(如)提到“刻肌”被引申为成语,比喻“关系密切且深入了解”,类似“刻骨铭心”。但更权威的词典(如)显示,实际成语应为“刻肌刻骨”,出自曹植《上责躬应绍诗表》,形容感受极为深刻,如“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者也”。
- 在历史文献中,“刻肌”主要指向四种肉刑;
- 作为现代成语使用时,规范表达应为“刻肌刻骨”,强调深刻感受而非单纯的人际关系。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古代法制内容,优先采用刑罚释义;若为文学表达,则需确认是否为“刻肌刻骨”的简写或误用。
别人正在浏览...
陂沟变动便索不愤气不琅鼓不昧厕床臭名昭彰雏发翠樾大带丁真永草豆糜犯憷翻簧繁销浮山戈什哈寒机寒芜还駡简孚郊畿佳人薄命讥防锦绷极恶不赦枯柳连丛吏部眠列宿俚野丽质龙戟露电论门纶章毛翎蒙拾鸟机破家荡业泊子前军乾嬭婆侨胞轻土颀省却説戎御上丹田山师手势令太清逃禅贴本维妙维肖午刻物理狎躐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