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春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颖达 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尹知章 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唐 武则天 《唐明堂乐章·角音》:“扇条风,乘甲乙。”
(2).次第;等级。《关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李贤 注:“甲乙谓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恰好这回遇了官课,照例当堂缴卷之后,汇送到衙门里,凭官用评定甲乙的。”
(3).评定优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公读书未识字,每附会知文,见制义,輒胡乱甲乙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浣青 等五人﹞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
(4).比并;相属。 宋 陆游 《跋<中兴间气集>》:“议论凡鄙,与近世《宋百家诗》中小序可相甲乙。”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 帝乙 归妹者,言人君之德与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伦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笔墨研冠天下》:“ 韩伟升 所製,久藏胶力皆不乏精采,与新製敌,可与 李氏 父子甲乙者。”
(5).犹言数一数二。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谓甲乙者。”
(6).引申为称誉,赞扬。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君见弟益自力,乡论多甲乙。”
(7).谓一一列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事事甚多,不復甲乙。”
(8).甲科、乙科的并称。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今兹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 清 方苞 《祭张母吴夫人文》:“呜呼!世俗之人,愿望子举甲乙,歷科第,而死不恨者众矣。”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无论甲乙一第,未有终身不沾一禄者。”
(9).甲帐、乙帐的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大驾幸乎 平乐 ,张甲乙而袭翠被。”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详“ 甲乙帐 ”。
(10).指初更、二更。 明 唐寅 《唐长民圹志》:“读书夜必踰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
(11).代词。犹某某。《宋书·礼志二》:“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
“甲乙”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甲乙”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源于天干排序,并由此引申出多种用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 基础含义:天干序列与等级标识
二、 引申含义:代指与泛指 3. 用作代词,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类似于“某某”、“某人某物”。常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表达中。
三、 特定领域含义 5. 中医典籍特指: 特指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由皇甫谧编撰。书名中的“甲乙”即源于天干排序,象征条理清晰、次序分明。 6. 财会术语(较少用): 在特定财会语境下(尤其在历史或特定系统中),有时用于指代不同类别的会计科目或账目(如甲类科目、乙类科目)。
“甲乙”的核心在于其作为天干序列首两位所蕴含的次序级概念。由此基础出发,它发展出泛指不确定对象的代词用法,并在特定领域(如中医经典命名)具有专指含义。其含义的丰富性体现了汉语词汇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
“甲乙”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为主要解释:
甲乙是天干的前两位,分别代表顺序中的第一和第二。古代常用于纪年、排序或代指事物,如“甲方乙方”。例如《白虎通》提到:“甲者,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描述草木生长的不同阶段。
在股票分析中,甲乙可能代指两家公司用于对比(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古籍释义及部分现代场景延伸,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管子》等文献原文。
矮人观场八体书曹谢炒炒闹闹炒货垂柳淳俭出推登贤电挂冬耕独善一身飞庐孚尹明达格色骨笃孤帆郭伋待期汉臯互补会众昏微互助江西腊娇儿甲鱼九属积滞卡癶裆孔疚口慧离堆立法没阶米狂泯靡霹雷迁摇七公轻欺勤身穷则思变惹惹闰音撒髅胜绝沈铄姼姼手心霜谿陶顿餂弄桐乳吞言咽理闻信五漏效地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