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辇的意思、辞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辇的解释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 三代 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因以“辞輦”为称颂后妃之德的典实。 晋 潘岳 《西征赋》:“壮当熊之忠勇,深辞輦之明智。” 唐 白居易 《昭德王皇后挽歌词》:“凤引曾辞輦,蚕休昔採桑。” 唐 许尧佐 《柳氏传》:“向使 柳氏 以色选,则当熊辞輦之诚可继。”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辞辇”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称颂后妃的美德。以下为详细解释:

1.字义解析


2.典故出处

典故源自《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汉成帝在后宫游玩时,曾邀请班倢伃(汉代女官名)同乘辇车。班倢伃推辞道:“古代圣贤君主身边皆是名臣,而夏商周亡国之君才有宠妃随行。若我今日与陛下同辇,岂不类似亡国之举?”汉成帝听后赞赏其言,遂放弃此意。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后妃德行的典范。


3.引申含义

“辞辇”成为称颂后妃贤德、深明大义的典故,强调后妃应辅佐君主勤政,而非以色侍君。例如:


4.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中,借古喻今,强调女性在政治中的自律与智慧。现代也可用于形容女性在公私场合中表现出的克制与识大体。

“辞辇”通过历史故事,传递了传统价值观中对后妃德行的期许,具有鲜明的文化隐喻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辞辇

辞辇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君主离开宫廷时,降座并下车的行为。辞辇一词,由“辞”和“辇”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辞辇的部首是辛,辇的部首是车。辞的总笔画是8,辇的总笔画是14。

来源

辞辇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是古代典籍中的用语。辞辇源于古代的仪式礼仪,是君主在特定场合下的一种举动。

繁体

辞辇的繁体写法为辭輦。

古时候汉字写法

辞辇的古代汉字写法为辭輦,显示了古代汉字的风格和特点。古代的辞辇属于车辆类汉字,结构繁复,字形端庄古朴。

例句

古代一位君主出巡时,经过一段行程后,到达目的地后便要辞辇下车,以表示对居民的尊重。

组词

离辇、上辇、乘辇、下辇、辇驾等。

近义词

下车、降座。

反义词

登辇、上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