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address]∶住址
(3) [live in the country]∶乡居,辞官返乡居住
(1).古指官吏告老或引退回乡居住。《书·酒诰》:“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孔 传:“於百官族姓及卿大夫致仕居田里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赵解元》:“其父 赵翁 曾官通判,里居。”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麻姑缔姻》:“ 陈翁 游幕 河南 ……晚岁倦游里居。”
(2).聚居于里中。 隋 王通 《中说·关朗》:“人不里居,地不井受,终苟道也。”
(3).寓所,住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贾实斋宪使》:“邑中先辈 贾宪使 实斋 名 儒 ,里居与 赵甬江 文华 少保前后门相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别驾》:“详誌里居,并书姓氏。”
(4).指籍贯。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一章:“这时的诗人,尚有 郭遐周 、 郭遐叔 兄弟及 阮侃 ,皆与 嵇康 相赠答。二 郭 未知其里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里居汉语 快速查询。
里居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乡居之义
指代居住于乡间或原籍所在地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尚书·酒诰》中“越百姓里居”即强调臣民应安守乡土。此用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居住地与身份关系的重视。
住址之义
作为名词时,表示具体的居住地点。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访其里居,终不可得”,此处“里居”即指代某人实际居住的地址。该含义在明清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多用于人物传记或地方志。
参考来源:
“里居”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1. 官吏告老或引退回乡居住
古时指官员辞去官职后返回家乡定居。例如《尚书·酒诰》记载“越百姓里居”,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中也有“其父赵翁曾官通判,里居”的用法。
2. 聚居于里中
指人们按户籍制度聚居在特定区域。隋代王通《中说·关朗》提到“人不里居,地不井受”,强调户籍与土地管理的关系。
3. 住址或寓所
在方言中可表示具体居住地址,如明代沈德符《野获编》中“里居与赵甬江文华少保前后门相通”,清代文献也用于标注人物住所。
4. 籍贯
部分文献中扩展为指代籍贯,如“详誌里居,并书姓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
例句参考
注意:不同语境下含义可能侧重不同,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对话背景分析。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阅《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罢怠百辟榜运变衅标搒鼻孔朝天不动尊触值次圣大江南北點撥第恐砘车杜紫微呃呃放鼓公议贵耳过遣海青碾寒毡嘿嘿横求鹤屏瓠羹昏默夥颐嘉材贾终金碧辉映津铺浸想旧僚览取老蚌生珠廉干寥寥无几黎黄梦见周公猛獁墨花披沥破产荡业钤印绮纷三街六巷伤恫诗人守定瘦容说不上嘴所见颓然往年萎败唯吾独尊无外县分涀水瞎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