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圣的意思、次圣的详细解释
次圣的解释
德才次于上圣的人。 汉 桓谭 《新论·启寤》:“昔 颜渊 有高妙次圣之才,闻一知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 单穆公 、 襄公 、 顷公 、 靖公 ,世有明德,次圣之才,故 叔向 美之以后必繁昌。”参见“ 上圣 ”。
词语分解
- 次的解释 次 ì 第二:次日。次子。次等。次要。 质量、品质较差的:次品。次货。 等第,顺序:次第。次序。名次。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次氯酸。 中间:胸次。 量词,回:次数(?)。初次。三番
- 圣的解释 圣 (聖) è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圣人。圣哲。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圣。圣洁。圣地。圣经。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圣上。圣旨。圣明。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圣
网络扩展解释
“次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德才仅次于“上圣”(即最高圣人)的人。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 词义: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卓越才能,但与真正的“圣人”相比仍存在差距的人物。
- 词源: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常与“圣人”对比使用,强调层次差异。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古代文献引用:
- 汉代桓谭《新论·启寤》提到颜渊(孔子弟子)具备“次圣之才”,即才能仅次于圣人(孔子)。
- 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单穆公等历史人物因“世有明德”和“次圣之才”被赞誉。
-
儒家文化中的定位:
- 孔子自称为“非圣人之资”,即承认自己属于“次圣”范畴,而非完美圣人。
三、使用场景与延伸意义
- 适用领域:多用于学术、艺术、德行等领域,形容造诣极高但未达巅峰的人物。
- 现代比喻:可类比“亚军”“亚圣”,表达“仅次于顶尖水平”的成就或地位。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与“圣人”区别:“圣人”指品德智慧登峰造极者(如孔子、孟子),而“次圣”强调略逊一筹的卓越者。
- 与“亚圣”关联:孟子被儒家尊为“亚圣”,可视为“次圣”的典型代表。
五、总结
“次圣”既包含对人物才能的肯定,也隐含与最高境界的差距。其用法多见于古籍和特定文化讨论,现代语境中亦可比喻领域内的“顶尖但非最顶尖”者。
(注:如需更完整文献原文,可参考《新论》《潜夫论》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次圣》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
次圣(cì shèng)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表现出较高造诣或非凡才华的人,但仍不及真正圣人。该词的拆分部首是“丶”和“囗”,总共有9个笔画。
来源、繁体和古时候汉字写法:
次圣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正名》一书中,当中有一句话“有明道者,孰不圣也?有明道者,孰不次圣也?”指的是拥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人,可以视为较低级别的圣人。繁体写法为「次聖」,古代写法多为劯。
例句:
他虽然并非圣人,但在修行方面已经达到了次圣的境地。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相关的组词有:次圣者、次圣境、次圣德行等。
近义词包括:半圣、半仙、伪圣等。
反义词为:凡人、俗才、平庸等。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