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所见的意思、所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所见的解释

(1).看到的。《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屨同蜕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目习於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孟 弟子百餘人,唯 彭祖 、 安乐 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所见”是汉语中由结构助词“所”与动词“见”构成的短语,其核心语义为“视觉感知到的对象或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所见”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字面义:指视觉范围内可观察的客观存在 “所见”作为名词性结构,描述主体通过视觉器官接收的外部信息。例如《淮南子·脩务训》中“所见无非牛者”,此处指解牛者眼中观察到的牛体结构。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这一用法强调视觉信息接收的即时性和具体性,常与“所闻”构成并列结构,如“所见所闻”表示个体通过感官获取的直接经验。

二、引申义:指认知主体形成的观念或判断 在语用扩展层面,“所见”可指代观察者基于视觉信息形成的认知判断。《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具有“见解、看法”的隐喻义,如《晋书·嵇康传》“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句中的“所见”已超越视觉范畴,指向价值判断层面。这种语义迁移符合汉语“以具体喻抽象”的认知规律,常见于学术论述或哲学思辨语境。

该词的历时演变呈现语义泛化特征。据《说文解字注》考释,“所”最初特指处所,与“见”结合后产生“见到的内容”这一转喻用法。现代汉语中,“所见”既可指具体视觉影像(如监控录像中的“所见画面”),也可指抽象认知成果(如学术论文中的“笔者所见”),这种双重语义使其成为汉语表达认知过程的重要语言单位。

网络扩展解释

“所见”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词义解释

  1. 指“看到的”事物或景象
    强调视觉感知的结果,常用于描述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例如《晋书·嵇康传》中记载:“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里的“所见”即表示亲眼所见的内容。

  2. 表示“见解或意见”
    用于表达个人观点或主张,例如成语“英雄所见略同”。此用法在《汉书·儒林传》中也有体现:“质问疑谊,各持所见”,意为不同人持有各自的见解。

二、延伸用法

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五言绝句《所见》,以“所见”为诗题,特指诗人偶然目睹的牧童捕蝉场景。例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此处的“所见”既包含视觉观察,又带有艺术化的意境表达。


提示:若需了解袁枚《所见》全诗赏析或更多古典文献用例,可进一步查阅古诗集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送抱脚,抱脚儿饱嗅不二色残折长寿蝉吟宠媵丛棘丹旗刀螂蹈用地埶二重性二税阏塞坊额蜚蠊分弦膏明轧账和鼓黑客建亥焦崖阁即使开饥荒孔疏空心菜矿物资源苦修梁苑雪离程木化九隆女冠子喷管飘尘疲甿评閲螓首秦田水月七月佉楼软剌答三望孰何书云驷马门所已素品汤刑髫年通州退财无二贾五季无所用之宪准小心翼翼西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