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鼓的意思、放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鼓的解释

古代禁门有放鼓、止鼓。放鼓契出,放鼓声响,告知可出入禁门。 宋 章渊 《槁简赘笔》:“禁鼓,古有契,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其制:以木刻字于上,凡放鼓契出,禁门外击鼓然后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之契,传自 唐 ,至本朝,有司尝欲易新,不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可指以下三种情况:

  1. 指古代报时制度中的“放鼓”时刻: 这是“放鼓”最核心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中,普遍实行宵禁制度。官府会在城门和重要街巷设置鼓楼,以击鼓为号传达时间信息。“放鼓”特指晚上解除宵禁、允许通行的信号时刻。通常在二更(约晚上9点)左右击鼓,表示宵禁开始(称为“闭门鼓”或“禁鼓”);而在五更(约凌晨3-5点)左右再次击鼓,表示宵禁结束、城门开启、允许行人通行,这时的鼓声就称为“放鼓”。与之相对的宵禁开始信号称为“禁鼓”或“闭门鼓”。此义项可见于众多记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和风俗的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相关章节)。

  2. 指戏曲演出中的特定环节或信号: 在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的演出习俗中,“放鼓”有时指演出正式开始前或特定环节(如神灵出场、驱邪仪式)时,由后台或乐队敲响的一种鼓声信号。这通鼓声具有宣告、营造气氛或仪式性的功能,类似于开场锣鼓,但更强调其作为“开始”或“特定行动”的信号作用。来源:《中国戏曲志》(各地卷本)、《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字面组合义(较少用): “放”有释放、发出、放置等义,“鼓”指打击乐器。故“放鼓”可字面理解为“敲响鼓”、“击鼓”或“把鼓放置(某处)”。这种用法相对少见,多出现在需要直译或特定描述性语境中,不如上述两个义项固定和常用。来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对“放”和“鼓”的释义组合。

“放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最典型且具文化内涵的含义是指古代夜间报时制度中,表示宵禁结束、允许通行的鼓声信号时刻。其次在传统戏曲领域有特定用法。理解该词需紧密结合其历史背景或具体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放鼓”是古代禁门管理制度中的一种信号机制,主要用于控制宫禁或重要场所的出入时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放鼓是古代禁门设置的两种鼓契(放鼓、止鼓)之一。当放鼓契(刻有指令的木牌)出示时,禁门外会击鼓发出声响,表示允许人员出入禁门。这一制度通过声音信号传递开闭门指令,类似现代的时间管控系统。

  2. 历史背景
    根据宋代章渊《槁简赘笔》记载,禁鼓制度可追溯至唐代,宋代沿用并保留了原有契刻形式。当时曾有官员提议更新制度,但未被采纳,可见其传统延续性。

  3. 运作机制
    具体流程为:以木刻契牌为凭证,放鼓契出示后,禁门外击鼓宣告开放;止鼓契则对应关闭禁门。两种契牌交替使用,形成完整的门禁管理链条。

  4. 相关术语

    • 止鼓:与放鼓对应,表示禁止出入的鼓声信号。
    • 更鼓:夜间报时的鼓声制度,与禁鼓功能不同但形式相似。
  5. 现代意义
    该词现已成为历史词汇,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宫廷管理制度或文献考据,体现了古代通过简单工具实现高效管理的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宋代章渊《槁简赘笔》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司匹林保壁背时笨脚兽科变计闭密笔下留情尘素辰选晨曜弛惰淳元到哪座山里唱哪个歌盗嫂登贤书鼎镬刀锯多事之秋发引复议纲挈目张格格驳驳拱枓宫端灌激官癖弘旷歡谤还需要活棋锦塍岭僥龙棚隆行卤丁禄相履虚卖嚷儿明道飘凌浅子弃过图新散骑常侍三月三日申曲饰节施孟送迎夙就琐渎胎毛陶广擿索完坚蛙人相位校具小秋收虾蛦戏馆喜眉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