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禁门有放鼓、止鼓。放鼓契出,放鼓声响,告知可出入禁门。 宋 章渊 《槁简赘笔》:“禁鼓,古有契,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其制:以木刻字于上,凡放鼓契出,禁门外击鼓然后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之契,传自 唐 ,至本朝,有司尝欲易新,不许。”
“放鼓”是古代禁门管理制度中的一种信号机制,主要用于控制宫禁或重要场所的出入时间。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功能
放鼓是古代禁门设置的两种鼓契(放鼓、止鼓)之一。当放鼓契(刻有指令的木牌)出示时,禁门外会击鼓发出声响,表示允许人员出入禁门。这一制度通过声音信号传递开闭门指令,类似现代的时间管控系统。
历史背景
根据宋代章渊《槁简赘笔》记载,禁鼓制度可追溯至唐代,宋代沿用并保留了原有契刻形式。当时曾有官员提议更新制度,但未被采纳,可见其传统延续性。
运作机制
具体流程为:以木刻契牌为凭证,放鼓契出示后,禁门外击鼓宣告开放;止鼓契则对应关闭禁门。两种契牌交替使用,形成完整的门禁管理链条。
相关术语
现代意义
该词现已成为历史词汇,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宫廷管理制度或文献考据,体现了古代通过简单工具实现高效管理的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宋代章渊《槁简赘笔》原文。
放鼓(fàng gǔ)是一个中文词汇,由“放”和“鼓”两个字组成。放的拆分部首是“方”,鼓的拆分部首是“鼓”。放字共有8个笔画,鼓字共有13个笔画。
放鼓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敲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放鼓的声音很激昂”。第二种解释是指放任、不拘束,如“他会放鼓地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这个词可以用于形容音乐、表演、态度等各个方面。
在繁体字中,“放”字的写法是“放”,“鼓”字的写法是“鼓”。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放字的写法有一种变体是“放”,而鼓字的写法有一种变体是“皋”。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放鼓地演奏着乐曲,音乐与乐手融为一体。
2. 婚礼上,新郎新娘走进大厅时鼓声震天,引起了一片欢呼。
组词:打鼓、击鼓、鼓舞、鼓掌、鼓动、鼓励。
近义词:敲击、敲响、敲打、击打、拍击。
反义词:禁鼓、不鼓励、限制、制约、束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