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章。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遇缝各坐鈐印。”
(2).盖印。《明史·王遴传》:“ 遴 以为题本当鈐印,司礼传奉由科发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黄文襄设幕馆事》:“立时分派,目击其抄稿鈐印毕,即以咨覆。”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九月十一日,鈐印换约。”
“钤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印章使用密切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读音与字义
“钤”读作qián(二声),与“前”同音。根据《说文解字》,“钤”本义为“大犁”,后引申为印章的盖印动作。
基本释义
历史与文化起源
钤印传统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文人苏轼(苏东坡)将其引入书画创作,成为作品完成的最后一步。这一实践历经千年,发展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艺术与实用价值
实际应用示例
现代书法家仍重视钤印,如谭文瑞之子需为父亲著作加盖印章,书法创作中忘带印章则被视为遗憾,足见其仪式性与重要性。
钤印既是实用性的权属标识,也是艺术性的文化符号,贯穿于中国文书制度与书画传统中,体现了“印信”文化的深厚底蕴。
钤印,又称为印信,是指用于盖章的印章,常用于正式文件和合同等场合。在古代,官员的钤印是其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钤印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卩,读音为qián。钅是金的意思,卩是指封印。它共有10个笔画。
钤印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钤印多用于封印铜器、青铜器等重要物品。到了战国时期,钤印开始用于印章的制作,在秦朝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象征。
钤印的繁体字为「籤印」。
在古代,钤印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如「钤」的上部为「金」字的简化形,下部则如同「文」字;「印」的上部为「卩」字的变形,下部则如同「音」字。这种写法较为复杂,随着汉字的演变逐渐简化。
1. 公司合同上的钤印非常重要,代表着法律效力。
2. 这个文件缺少钤印,所以不具备法律效力。
1. 钤章:指代印章。
2. 钤章儿:指代小型印章。
1. 印鉴:指代印章。与钤印含义相同。
2. 印信:指代印章。与钤印含义相同。
1. 无印:指代没有盖章的状态。
2. 无效印:指代盖章后无法产生法律效力的印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