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节操。《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季直 又请 俭 为 渊 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吏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ì jié,其核心含义指官吏的节操,强调官员在职责中应具备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
字义分解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梁书·止足传·陶季直》,记载陶季直因坚持为他人立碑并维护其声誉,被评价为“甚有吏节”,体现了对官员品德的认可。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吏节”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讨论,强调古代官员的廉洁、忠诚等品质,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梁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中的释义。
吏节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官员的品行或操守”。它强调官员应当遵守法纪,不贪污受贿,廉洁奉公。
吏节由“口”和“吏”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
吏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尚书体文献。在尚书《商书·殷契》中,有一句话“其为臣吏之道”,意思是“他做为臣子和官吏的行为”。后来,吏节逐渐被使用并传承至今。
吏节的繁体字为“黎潔”。
古代对于吏节的写法,有时候会将它写作“礼节”,表达相似的意思。
1. 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具备吏节,以便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2. 这位官员严格遵循吏节,不受任何贿赂。
1. 吏治:指官员根据法纪按照规定进行管理。
2. 吏部:是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职位,负责推举、考核官员。
3. 吏员:指担任官职的人员。
1. 官德:官员的品德和行为。
2. 官廉:官员廉洁奉公。
贪污:违法、不廉洁的行为,违反吏节的原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