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节操。《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季直 又请 俭 为 渊 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吏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吏节指古代官吏应恪守的职责规范与道德操守,强调在履职过程中需秉持公正、廉洁、自律的品格。
出处:该词源于古代吏治文化,多见于典章制度及史籍评述。例如《汉书·循吏传》强调官吏需“奉职循理”,即暗合“吏节”精神(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职责操守
指官吏执行公务时需遵守的法度与职业伦理,如《新唐书·百官志》载“考功郎中掌文武官吏功过”,其考核标准即包含“清慎明著”等吏节要求(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例:宋代包拯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践行吏节,成为后世典范。
气节与风骨
在特定语境中,“吏节”亦指向官吏的政治气节。如文天祥《正气歌》中“时穷节乃见”,虽未直用“吏节”一词,但所述忠贞不屈的精神被后世视为吏节内核(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吏节”凝结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吏治清明”的理想,与“官箴”(为官戒律)相辅相成。明代吕坤《呻吟语·治道》强调:“居官有五要:休错问一件事,休屈打一个人……”即是对吏节的具体化要求(来源:《中国古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
《明实录·宣宗实录》卷六十二:
“凡官吏贪浊败节者,罪之;廉能著闻者,旌之。”
此处“败节”与“吏节”形成反义对照,凸显其作为道德标杆的意义。
说明:因“吏节”属古汉语专有概念,现代权威词典收录有限,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纸质辞书及史学研究成果,未引用网络来源以保障学术严谨性。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或《历代职官表》(黄本骥编)等专著。
“吏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ì jié,其核心含义指官吏的节操,强调官员在职责中应具备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
字义分解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梁书·止足传·陶季直》,记载陶季直因坚持为他人立碑并维护其声誉,被评价为“甚有吏节”,体现了对官员品德的认可。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吏节”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讨论,强调古代官员的廉洁、忠诚等品质,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梁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中的释义。
暗场白衣冠闭明塞聪逼清不稳便层城查房偿责谗竖翠微宫顶砖头斗笋杜连贰纪放射化学耕坛购募圭表珪月航天飞机含糊灏露火流星讲讽讲经説法缄翰家信嘉馔姐妹介字汲汲旧服鸠拙抗表看阶括刷褴襂镂玉裁冰绿林马蹄香菛冬门扉棉花糕拗花屏障秋旻善藴圣喆神志不清说长论短燧铜镜琐陋添妆髫小亭吏顽耍威势问经文蛇喜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