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翰的意思、缄翰的详细解释
缄翰的解释
书信。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七:“或有淡薄相待、缄翰莽卤者,每吟 张博士 诗云:‘新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四方缄翰,日满閽者之袖。”
词语分解
- 缄的解释 缄 (緘) ā 捆东西的绳索。 书信:缄素。缄扎。 封,闭:缄口。缄制(封锁)。缄封。缄密。缄默。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翰的解释 翰 à 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翰。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翰苑。翰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翰藻。 笔画数:; 部首:羽;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缄翰(jiān hàn)是一个古雅且富有文化意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 缄:本义为“捆扎器物的绳索”,引申为“封闭、封口”。《说文解字》释:“缄,束箧也。”段玉裁注:“箧者,笥也;束者,缚也。”指用绳索捆扎箱箧以密封。
- 翰:原指鸟羽,后特指毛笔。《说文解字》载:“翰,天鸡赤羽也。”古人以羽毛制笔,故“翰”代指书写工具及文书。二字结合,“缄翰”字面意为“封口的文书”。
二、本义与引申义
- 书信的代称:
唐宋时期,“缄翰”成为书信的雅称,强调书信需密封传递的礼仪。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春雨》云:“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此处“缄札”与“缄翰”同义。
- 封存文书的行为:
宋代文献《宋史·李沆传》载:“常以四方艰难奏报,或缄翰冗积。”指将文书密封保存。
三、文化意蕴
“缄翰”不仅指实物书信,更承载古人“慎言重诺”的伦理观。《周易·系辞》言:“君子慎密而不出”,密封书信的行为象征对言辞的敬畏。明清文人尺牍中,此词常见于师友往来,体现传统书仪文化的庄重性。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全唐诗数据库. 中华书局. https://www.zhonghuashuju.com.cn/
- 脱脱等. 《宋史》[M].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85.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网络扩展解释
“缄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缄翰”指书信,具体指古代用缄封(蜡封)并书写于竹简、绢帛或纸张上的信件。其中:
- 缄(jiān):原指捆扎信件的绳索,后引申为“封口、密封”,如信封上的“某某缄”;
- 翰(hàn):本义为长而硬的羽毛(古代书写工具),后借指文字、笔墨或书信。
二、文化背景
古代书信需用蜡封口并加盖印章(称为“封泥”),以确保私密性和真实性。因此,“缄翰”不仅指代信件本身,也隐含对书信内容文采的赞美。例如唐代文献记载:“四方缄翰,日满閽者之袖”(各地书信每天塞满守门人的衣袖),可见其使用场景。
三、用法特点
- 文献用例:多见于唐代诗文,如范摅《云溪友议》提到“缄翰莽卤”(书信粗疏),李匡乂《资暇集》描述书信往来频繁的情景。
- 现代使用:属于古雅词汇,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学创作。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缄札、尺素、鱼雁(均指书信)
- 文化关联:与“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等典故类似,体现古代通讯方式的文化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云溪友议》《资暇集》等唐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宾附禀单比疎采效阐着传颂寸寸蹴踏躭阻斗鷄走狗敦实放支燔燎反身自问風績高酣汉关横眉冷对千夫指合适秽貉胡子拉碴奬护角尖甲乙丙丁积官金华洞津铺计穷剧场具名濬导砍瓜切菜勘验恐龙窥谏酪苍头连浪立便流慆龙举云属龙头履洽卖饧天美荫宁可信其有扁枯贫下蒲塞切儗起麪饼穷逼气郁神秀市隐死当四景弹唱温茂文章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