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文学名词。质量相当大的流星体。下坠时拖着一条长长的光带,使空气震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响。落在地上,即成陨石。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一》:“是时,枉矢西流如火流星,蛇行若有首尾,广长如一匹布著天。矢星坠至地,即石也。”
(2).一种杂技。用一条绳子两端各系一个火捻子,手握绳子中间,急速旋动打转,望之如流星,故名。 綦水源 《三不吹》:“他呢,抡起大铁锤,像耍火流星,又重又快地往他头上打。”
火流星是天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流星现象,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火流星指直径超过1米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因剧烈摩擦燃烧、空爆瓦解而产生的天文现象。其亮度极高,国际标准要求天顶修正后亮度需达到-3星等以上才能被定义为火流星。
2. 形成原因 • 质量较大:流星体通常重达几百克甚至数吨,无法在高空完全燃尽; • 高速摩擦:以20-70公里/秒的速度闯入低层稠密大气,产生高温和强光; • 伴随现象:常引发爆炸声或"沙沙"声,并留下云雾状流星余迹(可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
3. 显著特征 • 亮度:远超普通流星,极少数白天可见; • 体积:普通流星体仅粉笔头大小,火流星体可达排球至1米以上; • 声音:近距离可听到爆鸣声,但声波传播范围有限。
4. 其他含义 在杂技领域,"火流星"指两端系火捻的旋转道具表演(该释义较少使用,主要见于民间艺术领域)。
与普通流星的区别 普通流星体质量多小于0.1克,亮度较低且无声响;火流星则因体积大、燃烧剧烈,兼具强光和爆鸣特征。
《火流星》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火焰从天空中划过,犹如一颗明亮的流星。它可以用来形容火焰移动速度快,亮度高,划过天空时留下美丽的痕迹。
火流星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火(huǒ)和流(liú)。
火的部首是火,由4画构成。
流的部首是氵(三点水),由3画构成。
总共由7画构成。
火流星这个词来源于汉语,用来形容天空中迅速划过的火焰,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移动的样子。
火流星的繁体字是「火流星」,和简体字写法一样。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火流星也有一些古时候的写法。
一种古代写法是「火流星」,和现代简体字相同。
另一种古代写法是「火流曾」,使用了替代部首「曾」,意思也是一样的,表示火焰划过天空。
1. 夜晚,我们看到一颗火流星划过天空。
2. 篝火闪烁着火流星般的光芒。
3. 在冬夜里,火炉中的火柴突然冒出火流星般的火苗。
1. 火焰
2. 火光
3. 流星雨
4. 烈火
5. 星火
1. 烈焰
2. 火花
3. 弹火
4. 火球
5. 焰火
1. 无火
2. 不燃
3. 熄灭
4. 平静
5. 静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