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斗笋的意思、斗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斗笋的解释

亦作“鬭笋”。1.谓连接和拼合榫头。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报恩塔》:“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甎十数块凑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鬭笋合缝,信属鬼工。”

(2).比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阮圆海戏》:“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鬭笋,插科打諢,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意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三侠五义》第九四回:“书中有缓急,有先后。敍事难,鬭笋尤难。必须将通身清理,那里接着这里,是丝毫错不得的。”


亦作“鬭笋”。见“ 斗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斗笋是传统木工技艺中的核心术语,指通过榫头与卯眼精密咬合,实现构件间无缝连接的工艺。其核心特点在于不依赖钉胶,仅凭结构本身的力学设计达到稳固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结构特征

  1. 构型原理

    斗笋由凸出的“榫头”(阳榫)和凹入的“卯眼”(阴榫)组成,两者形状需严格匹配。榫头插入卯眼后,通过木材自身的弹性变形形成紧密嵌合,实现结构固定。常见形式包括燕尾榫、直榫、穿带榫等,其中燕尾榫因梯形结构具有抗拉脱特性,广泛用于抽屉制作。

  2. 工艺要求

    需满足“严丝合缝”的标准,即榫卯结合后缝隙极小,甚至“发丝难入”。这要求匠人精准计算木材收缩率,并采用手工凿削、磨光等工序保证接触面平整度。

二、应用场景与文化价值

  1. 传统建筑与家具

    斗笋技术是明清家具的核心工艺,如故宫太和殿的梁柱结构、苏作明式家具均依靠复杂榫卯实现百年不松动。典型案例如“攒边打槽装板”技法,通过榫框固定面板,避免木材开裂。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斗笋作为核心技艺,代表了中国“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彰显了“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斗笋”词条释义。
  2. 李诫《营造法式·卷二十八》,南宋刻本,榫卯工艺章节。
  3.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结构工艺分析。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申报文件(编号:00363)。

网络扩展解释

“斗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木工术语
    指通过榫头连接和拼合构件,强调结构的精密性。例如清代张岱在《陶庵梦忆·报恩塔》中描述琉璃佛像的工艺时提到“鬭笋合缝,信属鬼工”,凸显工艺的极致。

  2. 文学比喻
    引申为小说、戏剧等作品的情节结构设计。张岱评价阮圆海戏剧时,用“串架斗笋”形容其情节衔接与伏笔安排的精妙。

二、其他释义争议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形容竹子茂密丛生”的成语,但此用法在古籍与常见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地域性或现代引申义。

三、使用建议

建议通过权威古籍或专业文献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下的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捱磨本头儿丙穴秉要执本比势不正当竞争成身初古撺鼓儿达眼顿地恶报二话没说翻经费事俸帖焚牧负带福建省扶揑桂罇红模子壶梁获咎和稀泥护旗进出口酒篓揩痒棱边冷窗冻壁陵晨芦菲緑荫荫木立农本牵课乔素清福青燐青络气毬入学三惠笙庸甚好拾荒屎盆子事上识字收入四摄探足腾挪通舟透平问劳文义文园渴鞋脚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