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骗取。 唐 韩愈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不得於吾界内因山野立浮屠、 老子 象,以其誑丐渔利,夺编人之产。”
“诳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不得於吾界内因山野立浮屠、老子象,以其誑丐渔利,夺编人之产。”
文中指禁止利用宗教雕像等名义欺骗百姓、掠夺财产的行为。
三、现代使用
“诳丐”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与“欺诈”“诈骗”相近,但更具书面色彩。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词源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诳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欺骗和行骗的行为或者人。具体来说,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通过虚假、不真实的言行来骗取他人的利益或者产生不良影响的人。
《诳丐》的拆分部首是“讠”和“丐”,其中“讠”是“言字旁”,表示与表达言辞有关,“丐”是一个独立字形部首,读作"ɡāi"。
根据《汉字结构规范》的规定,《诳丐》的总笔画数为14划,其中“讠”的笔画数为2划,而“丐”的笔画数为12划。
《诳丐》是一个近代汉语词汇,来源于汉语口语和民间语言。其繁体字形为「誆丐」。
在古代,对于《诳丐》这个词的写法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古代会将其拆成“誆”和“丐”两个字,用来形容欺骗行为的人,这种写法的字形比现代汉字更加繁复、复杂。
1. 他以虚假的承诺诳骗了很多人的钱财。
2. 我不能相信他的话,因为他是个惯于行骗的诳丐。
组词:诳骗、诳言、诳术。
近义词:欺骗、行骗、骗子。
反义词:诚实、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