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乐貌。《文选·张衡<思玄赋>》:“聆广乐之九奏兮,展洩洩以肜肜。”旧注:“洩洩、肜肜,皆乐貌。” 李善 注:“《左氏传》曰:‘ 郑庄公 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肜肜。 姜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杜预 云:‘融融,和也;洩洩,舒散也。’融与肜古字通。” 唐 刘景夫 《内侍王守琦墓志》:“肜肜 王公 ,穆穆和慕。”
(2).形容暖和。 唐 房千里 《庐陵所居竹室记》:“外门凄凄而寒者,内室肜肜而热者。”
肜肜(拼音:róng róng)是古汉语叠音词,形容和谐安适、连续不绝的状态。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汉代郑玄笺注:“肜肜,和气也。” 描述祭祀时鼓乐和谐、庄重典雅的场景。
“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商代称连续祭祀为“肜祭”,如甲骨文卜辞中“肜日”“肜夕”均指延续性祭礼(参考《甲骨文字典》)。
后世文人借“肜肜”形容自然或社会的和谐状态,如明代《广博物志》载:“云肜肜而聚气,风泠泠以启扉。”
“肜”从“月”(肉)、“彡”声,本义与祭祀献肉相关,后引申为连续、和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肜肜”是一个由生僻字构成的叠词,其含义需要从单字“肜”的本义入手分析:
基本字义
“肜”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和释义:
叠词“肜肜”的推测义
由于“肜”本身非常用字,叠用“肜肜”在古籍和现代汉语中均无明确用例。可能的引申义包括:
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极罕见的古语词汇,若在具体文本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其指向。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建议优先使用更通用的词汇,例如表示和乐氛围的“融融”(如“其乐融融”)。
如需进一步解读,请提供该词出现的具体文献或语句。
程控成亲赤道几内亚吃嘴冲冠虫霜村夫野老钓伏渡挽短途遁命反常膨胀返走钢砂公举管总欱吞弘彰画饰悔读南华回放讳疾忌医毁庙迦持教无常师嘂油子阶宠京兆画眉及时机猷隽哲开弓不放箭栞旅坤典兰烟懒洋洋漫味耄荒面熟靡亢木墩跑楼儿呛咕启处清视青衣人却死然顶人证色笔商余擅室沈欢枢轴死敌逃首誊写印刷筒子皮鼍作丸墨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