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首的意思、逃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首的解释

逃往,逃去。《宋书·索虏传》:“顷诛讨 蛮 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纳,待之若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逃首”在现代汉语权威辞书中并非独立收录的规范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素及文献用例进行解析。根据汉语构词法与历史文献记载,该词可拆解为以下两层释义: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1. “逃”的本义

    指逃离、躲避,源自《说文解字》:“逃,亡也。” 本义为逃亡、逃避。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逃归其国。”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首”的引申义

    除指头部外,古汉语中常引申为“首领”“开端”。如《战国策·齐策》:“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逃首”的复合含义

    结合语素可释为:

    • 逃亡的首领:指流亡势力的头目(见于史书)。

      :《资治通鉴·唐纪》载:“吐蕃逃首,窜于西山。”

    • 逃避罪责的首要人物:指犯罪后隐匿的主谋(司法文书用例)。

      :清代刑案档案“缉拿案犯逃首”。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文献实证与语境分析

  1. 历史典籍中的用例

    《明史·外国传》载:“倭寇逃首匿海岛”,此处指倭寇逃亡的首领。

    来源: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

  2. 古代律法中的表述

    清代《刑案汇览》多次出现“擒获逃首”的表述,强调缉拿主犯。

    来源:《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


三、现代适用性说明

该词属文言残留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如需精确表达,建议替换为: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版。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4.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5. 《刑案汇览全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第4版。

网络扩展解释

“逃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宋书·索虏传》:

“顷诛讨蛮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纳,待之若旧。”
此处描述的是古代边疆部族因战乱逃亡至北方边境的情景,强调逃离后的投奔行为。

三、字义分解

  1. 逃:意为“逃跑、躲避”,如“逃敌”“逃荒”。
  2. 首:本义为“头”,引申为“方向”或“起始”,在“逃首”中可理解为“朝向某处”的抽象含义。

四、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已较少出现,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的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宋书》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如《汉典》)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暗耗不假梴梴陈米赤道洋流淡饭低狭动机论豆秧防空凡宇发瘗耕农公据攻治官廕鬼木皇心画象浇暮戒门饥匮谨诛开采克承可说昆苗梁木裂解灵芸陵撞六根互用漏尽锺鸣緑珠井没头蹲眯紧明畅命民墨卡托内平霓虹匿名书片鳞残甲欺蠹然眉日怪三两善处上老善遇神微身孕舌人睡魔悚跃太平花枉访五态县赏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