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安居。《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毛 传:“启,跪;处,居也。”《后汉书·樊準传》:“东西诛战,不遑启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亿兆夷人,启处靡厝。”《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远承信介,持示函书,具聆启处之详,殊副瞻怀之素。”参见“ 启居 ”。
“启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启处(qǐ chǔ) 指安居、休息,常用于描述因事务繁忙而无暇安定生活的状态。该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意为“君王的事务没有止息,无暇安居休息”。
古籍出处
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历史研究,表示“无暇休息”的状态。
部分网络资料(如)误将“启处”解释为“启发、开导”,此为混淆词义,需以权威古籍和词典释义为准。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启处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文言文中,形容事物开始或出发的地点或时刻。
按照汉字的构造规则,启处的拆分部首为"口",代表着声音、言语的意思,而主体部分则是"启",表示开始、发动的意思。
启处的笔画数目一共有9画。按照笔划的书写顺序依次为“丆、七、丨、丶、亅、丶、一、一、一”。
启处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是从古代文献中延续至今。它最早见于《史记》中的“至定公之始生也,吕刑失条法于大启处。”后来也经常出现于其他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在繁体字中,“启”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而“处”则以“處”来书写。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差异。启处在古代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一般书写为“啟處”,表示发动的地方或时刻。
以下是对启处在句子中的例句:
1. 这个会议是将在明天的启处举行。
2. 这本书是我们学习的起点和启处。
3. 这个决策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启处。
与启处相关的组词有:
1. 启发:开导,启迪他人的意思。
2. 启示:启发人们的思维和见解的讯号或征兆。
3. 起源:事物的初始地点或来源。
与启处相近的词语有:
1. 起点:事物开始的地方或时刻。
2. 萌芽: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状态。
3. 开端:事物开始的时刻或开始的一个阶段。
与启处相反义的词语有:
1. 终点:事物的结束或到达的地方。
2. 完结:事物的结束或完成。
3. 封底:书籍的页码中最后一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