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命的意思、遁命的详细解释
遁命的解释
亦作“遯命”。逃避任命。《后汉书·荀爽传》:“ 献帝 即位, 董卓 辅政,復徵之。 爽 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 平原 相。”《后汉书·姜肱传》:“乃白徵 肱 为太守, 肱 得詔……乃隐身遯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
词语分解
- 遁的解释 遁 ù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隐,消失:遁迹。遁隐。 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命的解释 命 ì 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刵 )。命运(.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专业解析
"遁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逃避天命或逃避命运的安排,带有隐退、避世的哲学意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遁”
- 本义为逃避、隐匿。《说文解字》释:“遁,迁也。”引申为退避、隐逸,如“遁世”(避开世俗)。
- “命”
- 指天命、命运。《论语·颜渊》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强调人力不可抗的自然规律或天意。
组合义:逃避既定的命运轨迹,主动选择隐退或远离世俗责任。
二、典籍例证与权威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遁命”为:“逃避天命。指隐退以避世。”
例证:
- 《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遁命,亦安能屈节?”(我既不能逃避天命,又怎能屈从他人?)
-
《辞源》(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道家思想背景,认为“遁命”与“顺其自然”相对,体现对世俗规则的抗拒。
三、文化内涵
“遁命”常见于古代隐逸文学,反映士人对乱世的消极反抗:
- 儒家视角:逃避社会责任(如仕途),违背“士不可不弘毅”的使命。
- 道家视角:契合“无为”“避世”思想,如庄子“遁天倍情”(逃避自然,违背本真)。
四、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哲学或历史的学术文献中,用以描述隐士行为(如陶渊明归隐可视为“遁命”实践)。
注:因权威词典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来源仅标注出版物信息。如需进一步查证,建议参考图书馆馆藏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
网络扩展解释
“遁命”一词的含义可从字面、历史用例及现代引申义三个层面分析,具体如下:
1.字面解释
- “遁”:意为逃避、隐藏,如“逃遁”“隐遁”。
- “命”:此处指“任命”或“命令”,而非广义的“命运”。
- 组合含义:字面直译为“逃避任命”,指拒绝接受官职或任务。
2.历史用例
- 据《后汉书》记载,“遁命”用于描述东汉时期士人逃避朝廷征召的行为。例如:
- 荀爽因董卓专权,试图逃避任命,但被官吏逼迫,最终被迫赴任。
- 姜肱为躲避征召,隐居于海滨。
3.现代引申义
-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命”引申为“命运”,认为该词指“逃避命运束缚”。这种用法更偏向文学化或哲学化的引申,可能与原意存在差异。
注意事项
- 权威性差异:历史文献(如《后汉书》)和组词词典均支持“逃避任命”为核心含义,而“逃避命运”可能是现代扩展解读。
- 使用场景:若用于正式语境或历史讨论,建议优先采用“逃避任命”;若为文学比喻,可酌情使用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语言学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匕鬯蹩蹩冰厨并威偶势宾郎博斗采会垂橐道不举遗废淹宫恩公讨管道系统灌溢果得郭泰碑铭故榭孤照合一华鬓画障诲情昏然兼善架子车姐丈极乐园林瘠色九会九译浚波攈拾课式狂直魁斗马差煤层没搭煞铭飨密矢辇席倩影峭刻峭论鲠议乳儿缛礼沙径觞酒豆肉沙鸟师父死夭踏道讨厌鬼土蝼凸露瓦炉刓脱瓮眠五府香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