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侨人的意思、侨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侨人的解释

(1). 东晋 南北朝 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隋书·食货志》:“ 晋 自中原丧乱, 元帝 寓居 江 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东晋 政权免除侨人赋税徭役负担的规定,吸引了大批北方的劳动人民渡 江 南下。”

(2).踩高跷的人。《列子·说符》“昔有异技干寡人者” 晋 张湛 注:“谓先侨人。”《说文·人部》“侨,高也” 清 桂馥 义证:“《列子·说符》篇‘异伎’ 张 注云‘侨人’;《山海经·长股国》 郭 注‘今伎家侨人象此。’ 馥 案:北方伎人足繫高竿之上跳舞,作八僊状,呼为高橇,当作此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侨人”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历史移民群体(东晋南北朝时期)

指流寓江南的北方人。西晋灭亡后,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晋政权将这部分移民称为“侨人”,并设立“侨州郡县”进行管理。他们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对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文献依据:

二、特殊技艺者(古义)

指踩高跷的人。这一含义源自古代杂技表演,可能与“高跷”的方言发音或动作形态相关。
文献依据:

现代用法补充

当代语境中,“侨人”偶尔被引申为海外侨民,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常用“华侨”一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文献原文,可参考《隋书》《列子》注疏及现代史学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侨人

侨人是指在自己祖国以外的地方居住或定居的人,特指中国人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人。既包括移民他国的人,也包括暂居他国的人。侨人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亻(人)和丂(刀旁)。亻表示人,丂表示小刀,表示侨人离开自己的祖国,在他国谋生。

来源

侨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那时的人们称中国各地出去的人为“侨人”。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特指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侨人分别由人和刀两个部首组成。人(亻)是左边的部首,一共有2画;刀(丂)是右边的部首,一共有2画。

繁体

侨人的繁体字为僑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侨人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又称侨野、乔人。

例句

1. 他是一位侨人,已经在美国定居了十年。

2. 这个侨人在国外开办了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3. 侨人之间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

组词

侨民、侨乡、侨胞、侨眷、侨居、侨社

近义词

华侨、海外华人、海外同胞、出国人士

反义词

本土人、留在祖国的人、非侨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