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廨田的意思、廨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廨田的解释

即公廨田。 隋 唐 时给各官署的田。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北史·隋纪上》:“六月丁卯,詔省、府、州、县皆给廨田,不得兴生,与人争利。”按,《隋书·高祖纪下》作“公廨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廨田是中国古代官田的一种特殊类型,专指官府机构为维持日常行政开支而持有的田产。这类田地主要来源于国家分配或没收所得,其收益用于支付衙署办公经费、官吏俸禄及公共事务支出。

从制度沿革来看,廨田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通典·食货志》记载,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始置公廨田,作为各级官署的经费来源。唐代沿袭此制,《唐六典》明确规定了不同品级官署的廨田配给标准,如京师诸司给田二十六顷至二顷不等,地方州县则按辖区大小分配四十顷至一顷。

在管理机制方面,廨田常由官府雇人耕种或出租收取地租。宋代《宋史·食货志》载有“诸州公廨田,皆令常参官受代日,具顷亩及所收课利申省”的记载,说明存在严格的田产登记制度。明代以后,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廨田制度逐渐被银两支给制取代。

需注意廨田与职分田的区别:前者属官署集体财产,后者为官员个人俸禄的补充。这种区分在《新唐书·食货志》中表述明确:“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给职分田者,罢官则纳于官。”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以田养政”的财政管理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廨田”是隋唐时期官署田产制度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1. 词义解析
“廨”读作xiè,指古代官吏办公的官署(如郡廨、公廨);“田”即农田。廨田即“公廨田”,是隋唐时期朝廷分配给各级官署(省、府、州、县等)的田产,其地租收入用于支付官署的办公经费。

2. 历史背景与功能

3. 制度特点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以田养政的财政思想,是研究隋唐经济史的重要概念。若需扩展,可参考《隋书·食货志》等史料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百能百俐白着宝利避难逋缗长白山脉产权螭魅祠祭司麤服乱头大白鼠当院答应低簪东西方兑利旛旗凡情复合感忾公酒公量寡欢后此黄门江苏伎俩疾流今非昔比景附纠戮沮薄了处楼上妆骡纲緑酒磨嘴皮子那摩温谴咒欺天罔地曲阿让爵入细三尺铜散利沈河沈陨失花儿书券摅思四祥台桑堂勇体玄头号挽代丸子尾生之信骁壶斜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