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写契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鄴下 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元 马祖常 《室妇叹》诗:“索钱买饼饲公卒,书券质田问邻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数日后,乃知其子鬻宅偿博负,鸟啼之时,即书券之时也。”
(2).指购书的证券。 鲁迅 《彷徨·伤逝》:“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
“书券”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理解:
书写契约
指古代用于记录交易或协议的书面凭证,常见于买卖、抵押等场景。例如《颜氏家训》中记载的“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讽刺文辞冗长却未切要害。元代马祖常《室妇叹》也提到“书券质田问邻主”,描述抵押田产的契约行为。
购书证券
现代指代用于购买书籍的专用凭证,类似代金券。例如鲁迅《伤逝》中提到“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表明书券可兑换书籍但不可兑换现金或其他商品。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两者差异显著:前者为法律文书,后者为消费凭证。
《书券》是指用于购买书籍的券票或礼券。它通常可以在书店或出版社兑换各种图书。
《书券》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冖”和“又”,其中“冖”是表示盖住的意思,而“又”则代表手的形状。按照常规的说法,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7。
《书券》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宫廷中的文人学士会发放书券给学生或有文学才华的人。这些书券可以用于购买图书和赏赐文学作品。
《书券》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書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许多变化。《书券》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1. 他收到了一张书券,可以去书店兑换自己喜欢的图书。
2. 这次书展的门票是一张书券,你可以用它换取一本免费的图书。
1. 图书券:用于购买图书的券票或礼券。
2. 流通券:可以用于在特定商店或场所购物的券。
3. 礼券:用于购买礼品或享受特定服务的券票。
1. 书票:用于标记个人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票证。
2. 书证:用于证明个人资格或阅读权限的证件。
现金:指流通的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支付方式,与券票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