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ke refuge]∶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2) [seek asylum]∶寻求庇护所
谓躲避灾难或迫害。《韩非子·说林上》:“ 庆封 为乱於 齐 而欲走 越 ,其族人曰:‘ 晋 近,奚不之 晋 ?’ 庆封 曰:‘ 越 远,利以避难。’”《三国志·魏志·袁涣传》:“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 。”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这的是我避难的机谋,趓灾的见识。” 机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我正在 香港 政治避难,并参与筹备 香港 《文汇报》的创刊。”
谓避开困难。《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 天璋 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四:“客贩钞盐,趋易而避难。”
"避难"是现代汉语中由"避"和"难"构成的动宾式复合词,其核心语义指通过迁移或隐藏的方式躲避灾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躲避灾难或迫害"(商务印书馆,2016)。从构词法分析,"避"的本义为回避,《说文解字》释作"回也";"难"在甲骨文中已具危困之意,二字组合强化了规避危险的行动指向。
该词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双重语义维度:①物理空间的迁移,如《后汉书·窦融传》"避兵河西"所述军事避难;②抽象意义的防护,如《庄子·刻意》"避世之士"体现的精神避祸。现代用法常见于"政治避难""地震避难"等复合词,体现从自然灾难到社会危机的多维应用。
权威辞书对其解释具有一致性:《汉语大词典》强调"逃避灾祸"的行为特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辞海》第六版补充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庇护权"内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在语义演变中,该词逐渐从个体生存行为扩展出社会组织功能,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所载的公共安全设施标准。
“避难”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避难(拼音:bì nàn)指为躲避灾难、迫害或危险而离开原居地,寻求安全庇护的行为。核心含义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三国志》《孔子家语》等文献。
爱智拜寿百数别宇必胜避堂庯峻傪酢朝敬朝冶穿山甲弹论登高履危登览雕墙峻宇迭次方步蕃厘稾芼贡嘎山归鞍海山盟河汊合祛攉铜胡天渐积金弹赆货金县及早举鼎绝膑科甲刻瑑空想社会主义羸縢类锡满志囊櫜闹宗派殴曳漂杵皮酒瓶罂膍胵劝激铨取人心叵测宂剩色泽邵侯束手束脚素仇賟贶甜蜜蜜王阳术惟利是逐唯心辩证法伪撰像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