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逍遥巾的意思、逍遥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逍遥巾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头巾名。《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玄德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带逍遥巾,身穿皂布袍。” 清 张岱 《快园道古·小慧·确对》:“ 江西 有提学对云:‘风摆棕櫚,千手佛摇折叠扇。’……对云:‘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逍遥巾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首服类型,指一种宽松轻便的巾帽,其名称源自《庄子·逍遥游》中"逍遥乎寝卧其下"的哲学意境。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逍遥巾特指"未仕文士或隐逸者所戴头巾",形制多为四角方巾,以黑色纱罗制成,两带垂于脑后,体现闲适自在的穿戴风格。

从服饰史角度考证,《中国服饰史》记载逍遥巾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文人雅士为区别官帽而设计,明代成为秀才举人的常服配饰。其结构特征为"前高后低,顶部呈平弧形",材质选用透气性佳的葛布或绸缎,符合士人阶层追求舒适与风度的双重需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十八学士图》中清晰描绘了逍遥巾的佩戴方式,可见其与道袍、云履搭配形成的典型文人装束。

在文化象征层面,逍遥巾承载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宋代文人周敦颐在《通书》中强调"士佩逍遥巾,明其有逍遥之志",这种服饰选择成为知识分子表达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重要符号。《庄子集释》注疏指出,逍遥巾的"无束之形"暗合"无待之境"的哲学追求,形成服饰与思想的完美互文。

需要说明的是,逍遥巾与纯阳巾、东坡巾存在形制差异。据《三才图会·衣服》所述,逍遥巾区别于其他巾帽的关键特征在于"两飘带长逾尺,随风飘曳",这种设计强化了动态美感,成为文人雅集活动中辨识度极高的身份标识。直至清代,随着服饰制度的变革,逍遥巾逐渐演变为戏曲服饰中的重要元素,在《穿戴题纲》等清代宫廷档案中仍有详细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逍遥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巾,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起源与形制
    逍遥巾发源于宋代,最初是庶民佩戴的“花顶头巾”,后逐渐被士人及女性接受。其典型特征为两片长巾垂于后背,材质多为纺织品,形似荷叶,故又称“荷叶巾”。道教文化中,逍遥巾用大方巾包裹发髻,留两角虚垂,象征逍遥自在的修行状态。

  2. 功能与演变
    宋代初期,逍遥巾是区分士人与平民的身份标志,后因佩戴舒适、飘逸,逐渐成为流行头饰。明代文献《快园道古》提到其与文人雅士的关联,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亦有“头带逍遥巾”的人物描写,可见其跨越朝代的文化延续性。

  3. 道教文化内涵
    全真派道士常戴此巾,尤其在未完全束发或夏季时使用,体现“仙风道骨”的意象。道教认为其形制暗含“道法自然”思想,与“一字巾”等共同构成宗教服饰体系。

扩展参考: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形制演变或文学典故,可查阅《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或宋代诗词中对逍遥巾的描写(如郑侠、黄裳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苹薄褴辨订变卖典质躃踊不戴头巾男子汉侈鬭螭奁稠众舛殊垂危厝意大块头弹责端道端劲笃定泰山風鎬符采龚贤骇状殊形旱稻黑祥鹤袍缓歌华言简化字椒壶醮会尽欢而散句度寇氛垒陈愣住鍊力疗狂赁佣榴火陇水掠地攻城马哥头马尼拉面有难色凝酥匹禽洽购千疮百痍青蕃日幢社稷主声偶省阅霜髯贪浊掏渌天腊桐木人微宵险逼显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