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头巾名。《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玄德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带逍遥巾,身穿皂布袍。” 清 张岱 《快园道古·小慧·确对》:“ 江西 有提学对云:‘风摆棕櫚,千手佛摇折叠扇。’……对云:‘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逍遥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巾,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起源与形制
逍遥巾发源于宋代,最初是庶民佩戴的“花顶头巾”,后逐渐被士人及女性接受。其典型特征为两片长巾垂于后背,材质多为纺织品,形似荷叶,故又称“荷叶巾”。道教文化中,逍遥巾用大方巾包裹发髻,留两角虚垂,象征逍遥自在的修行状态。
功能与演变
宋代初期,逍遥巾是区分士人与平民的身份标志,后因佩戴舒适、飘逸,逐渐成为流行头饰。明代文献《快园道古》提到其与文人雅士的关联,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亦有“头带逍遥巾”的人物描写,可见其跨越朝代的文化延续性。
道教文化内涵
全真派道士常戴此巾,尤其在未完全束发或夏季时使用,体现“仙风道骨”的意象。道教认为其形制暗含“道法自然”思想,与“一字巾”等共同构成宗教服饰体系。
扩展参考: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形制演变或文学典故,可查阅《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或宋代诗词中对逍遥巾的描写(如郑侠、黄裳等作品)。
《逍遥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三个字组成,包括“逍”、“遥”和“巾”。
“逍”字的部首是辵,拼音为“xiāo”,总共有10个笔画。
“遥”字的部首是辶,拼音为“yáo”,总共有17个笔画。
“巾”字的部首是巾,拼音为“jīn”,总共有3个笔画。
《逍遥巾》一词来源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逍遥巾”被引用来强调舒适自在的境地。
《逍遥巾》的繁体字为《逍遙巾》。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写作《逍遙巾》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相似,只是筆劃的书写风格有所差异。
1. 他带着一块逍遥巾,漫步在田间,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2. 她用逍遥巾遮住面部,隐藏了自己的身份。
与《逍遥巾》相关的组词有:
1. 逍遥自在:指人生活舒适自在,没有束缚。
2. 巾帼:指女性,也指才学出众、有作为的女子。
与《逍遥巾》近义的词汇有:
1. 舒适巾:表示舒适自在的状态。
2. 随和巾:指适应力强、容易相处的性格。
与《逍遥巾》相反义的词汇有:
1. 紧绷巾:表示紧张、困扰的状态。
2. 压抑巾:指受到抑制、束缚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