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胡须。 宋 苏轼 《赠岭上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元 刘因 《次人韵》:“世上闲愁浑几许,而今青镜满霜髯。” 明 刘基 《寒夜》诗:“风物自应随律转,霜髯争得见春消?”
“霜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诗词中的意象
该词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多用于描绘年长者的形象,隐含岁月沧桑或超然物外的意境。例如:
常见搭配
常与“鹤骨”“青松”等意象并用,突出高洁、长寿或孤寂之感,如“鹤骨霜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苏轼诗集》或《诚意伯文集》等文献。
《霜髯》一词形容人的胡须上有白霜,具有老年人的风貌。它代表着岁月的悄悄流淌,人们年老后的形象变化。
《霜髯》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雨”和“髟”,其中“雨”表示土地的农作物春霜,而“髟”则是胡须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23。
《霜髯》是一个形容词短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描写了老者胡须上覆盖的白霜。后来成为表现岁月沧桑和年龄增长的诗歌意象。
《霜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霜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可能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如今的《霜髯》与古代书法的形式保持了一致。
1.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清冽的霜髯。
2. 那位老者面带霜髯,眼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组词:霜髯满面、胡须拉碴
近义词:白发苍苍、鬓发斑白
反义词:青春洋溢、稚气未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