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躃踊的意思、躃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躃踊的解释

见“ 躃踊 ”。


亦作“躄踊”。亦作“躄踊”。1.躃,用同“ 擗 ”。捶胸顿足。哀痛貌。《晋书·慕容熙载记》:“ 苻氏 死, 熙 悲号躃踊,若丧考妣。” 宋 沉遘 《慰太师相公疏》:“伏惟攀号躃踊,五内分崩,何可胜处。”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孩儿亦为 蔡氏 妇,生不能供甘旨,死不能尽躄踊,葬不能事窀穸。” 清 戴名世 《程孝子传》:“自是躃踊号泣,饮食不下咽,见者皆为感动。”《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一回:“ 子迁 到得 济南 ,入了继父公馆,不免对了灵柩假意的也要躃踊号叫了两声。”

(2).躃,用同“ 擗 ”。跳跃。 清 袁枚 《新齐谐·白骨精》:“一夕月色甚佳,主人閒步前山,忽见一白物躃踊而来,稜嶒有声,状甚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躃踊(bì yǒng)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极度悲痛的复合动词,专指古代丧礼中捶胸顿足、顿足号哭的哀悼行为。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动作特征

  1. 捶胸顿足

    “躃”通“擗”,指捶击胸膛;“踊”指跳跃顿足。二字组合生动描绘丧亲者悲痛失控时以肢体动作宣泄哀伤的情状,如《礼记·檀弓下》载“擗踊,哀之至也”。

  2. 礼制化的哀悼仪式

    在古代丧礼中,“躃踊”是符合礼节的规范行为。《仪礼·士丧礼》规定,死者亲属需根据亲疏关系行“躃踊”之礼,如“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二、文化内涵与情感强度

  1. 哀痛至极的象征

    该词承载着华夏丧葬文化中对“哀毁骨立”情感的极致表达,如《孝经·丧亲章》言“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强调其作为孝道的外显。

  2. 文学中的悲情意象

    古典文学常借“躃踊”渲染悲剧氛围。如《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描写宝玉听闻黛玉死讯时“不禁嚎啕大哭,擗踊大恸”,凸显人物崩溃心境。


三、字源与词义演变

  1. 单字溯源
    • 躃:本义为仆倒,引申为悲痛跌倒之态。《说文解字·足部》:“躃,倒也。”
    • 踊:特指丧礼中的跳跃动作。《释名·释丧制》:“踊,跳也。悲甚则跳。”
  2. 古今用法差异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但仍在研究古代礼制、文学作品的学术语境中出现,如《汉语大词典》收录其释义为“捶胸顿足,形容极度悲哀”。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出版。详见“躃踊”词条释义(纸质版第10卷第128页)。

  2. 《礼记译注》

    杨天宇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对“擗踊”的礼制内涵有详细考释(见《檀弓》《丧大记》篇注)。

  3. 《仪礼·士丧礼》

    中华书局点校本,2014年。记载丧礼中“踊”的仪式规范(郑玄注:“踊,跳也。哀甚则跳”)。

  4.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对“躃”“踊”的字形本义考辨(卷三、卷七)。

网络扩展解释

“躃踊”(bì yǒ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极度哀痛时的肢体动作,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捶胸顿足,是古代丧礼中表达悲痛的动作。其中“躃”同“擗”(pǐ),意为捶打胸部;“踊”指顿足跳跃,合起来形容哀伤至极的状态。

  2. 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孝经·丧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后见于曹植《文帝诔》等文献。例如《南史》记载:“抚膺擗踊,涕泗交流”,描述痛哭时捶胸顿足的情景。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学或历史记载,表达对亲人离世或重大变故的哀恸。如《晋书》用“躃踊”描述慕容熙在丧礼中的悲痛表现。

  4. 字形与异体

    • “躃”为“擗”的通假字,二者可互换使用;
    • 亦作“躄踊”,均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多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成语(如“擗踊哭泣”)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孝经》及《续世说》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矮矬靉靅百宿板壁兵子产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道路以目點明东真渡仔尔耳風禁俯从黼衣方领高古购买力圭勺裹头内人会子荐举急件叽里咕噜凈财金曲卮金石记闻季鹰鲈赍运鐝头隽轨隽流据说可怜巴巴澜浪老弟略且林坞珑珑兀兀伦类落土卖狗悬羊命帅蝥弧鸟鸣涧琼林宴三臡赦肺侯折色十年寒窗漱啮陶师贴书痛杀同意往来体绾角儿象牙之塔綫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