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il]∶接近死亡
老人命已垂危
(2) [at one's last gasp]∶[国家、民族] 临近危亡
(1).接近死亡。 明 袁宏道 《答沉伯函书》:“垂危之病,而加之以毒, 荆 人岂有命哉?” 清 顾炎武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 袁静 《伏虎记》第四八回:“望着这位生命垂危的战友,她的心里活象烧着一把火,两条肿得挺粗的腿儿全麻木了。”
(2).谓极其危险。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大局垂危,急宜攻克 武昌 。”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三:“﹝《武汉永远是我们的》一文﹞说得真是好听:‘ 武汉 临到垂危,但于整个战局也无多大影响!’”
“垂危”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临近危险状态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指生命或事物处于即将消亡的危急时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垂”在此处取“接近”之义,“危”指危险,二字组合特指临近死亡或崩溃的紧要关头。
从词源结构分析,《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原指生命将尽,后引申至抽象事物衰败状态。在《新华词典》中,其使用场景可分为两类:①医疗语境中特指病人临近死亡,如“病情垂危”;②社会语境中比喻组织、制度等濒临瓦解,如“企业垂危”。
与近义词“濒危”相比,《现代汉语应用词典》强调“垂危”更具书面语特征,多用于正式场合表述生命体征衰竭过程。在语义强度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证其程度较“危急”更甚,通常暗示不可逆转的终局性状态。
引用参考:
“垂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如需更全面的释义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
哀痛欲绝澳大利亚阿细跳月保膘苞括跋足变产鞭桶常有成盐呈样从心所欲翠蛾错边典则俊雅顶受笃志好学薾弱二视方舆风尘之声附图高墙恭谦乖疏祼献贵睦害义鸿泥嘑头艰虞角仗解搆截止积伶忌日君国骏良局图课羡苦恼子牢利鍊度量剂丽限禄豢明晤配贰朋友沁緑秦庭朗镜舍本求末声韵学思算退修万宇娓娓动听文皇屋乌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