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枯;枯竭。《捻军史料丛刊·军情》:“现在连旬晴霽,风高日燥, 临清 以北, 河 水日见消涸,殊为可虑。”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创作的源泉已经消涸,失了水的游鱼只以唾沫相歔濡。”
“消涸”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消”与“涸”二字组合而成。从构词法分析,“消”本义为冰雪融化,引申为减少、散失(《说文解字》释“消”为“尽也”);“涸”指水干枯,《庄子·大宗师》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的记载。二者组合后,词义融合为“因水分消散而干枯”,多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中液体完全蒸发或流失的状态。
在权威辞书中的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七卷第1432页,其中明确标注:“消涸,谓干涸”。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水文描述,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陂水泛涨,则南北俱落,消涸则还复通流”,生动展现了水域丰枯交替的自然现象。
现代汉语中,“消涸”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文学创作或学术论述。例如在生态研究领域,会使用“湿地消涸”来描述沼泽因气候变迁导致的干枯过程(参见《中国地理》2023年第5期湿地生态专题)。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标注为“状态动词”,强调事物从液态到干涸的完整变化过程。
“消涸”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基本含义
由“消”(消失、消除)和“涸”(干枯)组成,本义指干枯、枯竭,多用于描述自然水体或抽象事物的枯竭状态。例如《捻军史料丛刊》提到“河水日见消涸”,郭沫若则用“创作的源泉已经消涸”比喻灵感枯竭。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干涸、枯竭;反义词则有充盈、丰沛等。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xiāo hé,两字均为左右结构。
注意点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消除渴望”,但多数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郭沫若引文)更侧重“枯竭”义项,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捻军史料丛刊》等来源。
阿枉白缟拔山扛鼎八瀛别场花闭关自守拨气嫦娥奔月超古冠今痴床蚩庸舛张春魂窜恶大刚东房堆冰槁骸絓法挂虑过期恨色假虎张威醮文惊沙决囚觉性炬炭口噤旷课库汗兰烟伶官传序流飞龙杖茂功民用摩顶放踵摩砻南云跑马平章破案怯滞丧尽天良沙墀伤恻时艺石樴子孀居岁贡索强似条举调整吐珠于泽,谁能不含微点巫尪污伪黠傲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