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枯;枯竭。《捻军史料丛刊·军情》:“现在连旬晴霽,风高日燥, 临清 以北, 河 水日见消涸,殊为可虑。”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创作的源泉已经消涸,失了水的游鱼只以唾沫相歔濡。”
“消涸”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基本含义
由“消”(消失、消除)和“涸”(干枯)组成,本义指干枯、枯竭,多用于描述自然水体或抽象事物的枯竭状态。例如《捻军史料丛刊》提到“河水日见消涸”,郭沫若则用“创作的源泉已经消涸”比喻灵感枯竭。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干涸、枯竭;反义词则有充盈、丰沛等。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xiāo hé,两字均为左右结构。
注意点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消除渴望”,但多数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郭沫若引文)更侧重“枯竭”义项,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捻军史料丛刊》等来源。
消涸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消散、消失、蒸发尽。它常用来形容湖泊、河流、水滴等因蒸发或被吸收而减少或消失。
消涸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涸(水字旁),它由13画组成。
消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尔雅·释诂》记载:“消,涸。《楚辞·九辩》曰:‘湖水涸,雨必沾;…’”,意思是湖水干涸后,雨水会降下。
消涸的繁体字为「消滅」。
在古代,消涸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是「消滅」,在这种写法中,消的上面有点象征水滴,滅的左边则象征液体干涸。
1. 太阳升起后,露水消涸了。
2. 这个湖泊由于连续高温天气,水位不断下降,已经快要消涸了。
3. 雷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很快消涸了。
消失、蒸发、干涸
减少、蒸发
积蓄、积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