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贡的意思、岁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贡的解释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国语·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唐 韩愈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明州 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宋史·食货志下一》:“ 全州 岁贡班竹帘, 简州 岁贡绵紬。”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汉书·食货志上》:“诸候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后汉书·蔡邕传》:“臣闻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 李贤 注引《尚书大传》:“古者诸侯之於天子,三年一贡士。” 唐 张继 《送顾况泗上觐叔父》诗:“ 吴 乡岁贡足佳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 清 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后 吕 以岁贡,廷试入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贡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为“诸侯或地方政权每年向中央朝廷进献的贡品”。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礼·天官》记载“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其中“岁贡”作为九贡之一,体现分封制下地方对中央的义务。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演变

  1. 词义解析

    “岁”指年度周期,“贡”为进献财物,合指按固定时间向统治者缴纳的物资或人才。

  2. 早期形态

    周代岁贡以地方特产为主,如《左传》提及“贡金九牧”,青铜器铭文亦载诸侯进献龟甲、丝帛等物。

  3. 制度扩展

    汉代将岁贡发展为“上计”制度,地方需提交户口、赋税数据;唐宋时期岁贡物品扩展至茶叶、瓷器等贸易物资。

二、科举制度中的特殊含义

明清时期,“岁贡”特指地方官学每年选拔优秀生员(秀才)入国子监的机制。《明史·选举志》载“府、州、县学廪生食饩十年者,依次岁贡一人”,成为基层人才晋升的固定途径。

三、文化意义与文献佐证

岁贡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如《汉书·食货志》强调“岁贡制以均劳逸”;同时反映了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伦理。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其“虽为赋敛,实维系统之纽带”。

(注:引用来源为《汉语大词典》《周礼》《左传》《明史》《汉书·食货志》《日知录》等典籍,因古籍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原始文献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岁贡”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概念,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诸侯或属国的定期进献

指古代诸侯、郡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或特产,属于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例如《国语·周语上》记载“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体现了周代对属国的礼制要求。唐代韩愈在墓志铭中也提到明州(今宁波)需岁贡海鲜至京师。

二、人才选拔制度

汉代起,地方郡国需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如《汉书·食货志》载“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这类人才需进入太学深造,称为“造士”。这一制度为后续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三、科举时代的贡生类别

明清时期,“岁贡”特指地方学校(府、州、县学)选拔廪生(领取津贴的秀才)进入国子监的制度: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先秦至汉唐侧重物质进贡与人才推荐,明清则特指科举层级中的生员身份,三者共同构成“岁贡”的完整历史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暗夫白骑白鹞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罢怯便地飙回抄近路尺田寸宝充饩酬荅抽换喘喙词指大马爵稻畦帔风台蚨虶勾针辜负贵阳浩浩汤汤荷荷撝挹火传家破人亡节凑截截浸害金兰小谱夸士来头烂如指掌掠阵露尾藏头萌芽慕尼黑政策木祚女嬃签函情缘勤勤穷究齐头子软痛茹藘涉笔生锈拾弄什刹海识锁逃恶屯行五经家吴相庙县熢香附子相宜显擢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