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评处;商酌。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隋书·何稠传》:“上因揽太子颈谓曰:‘ 何稠 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詔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諫官随入,预闻政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
(2).品评。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春赏》:“凭栏争赏,细与平章。”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鐘。”
(3).古代官名。 唐 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 唐睿宗 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 宋 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 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 元 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 明 初仍沿袭,不久废。
辨别彰明。《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见勑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黑白矣。”
“平章”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其含义随时代和语境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本义:辨别彰明
引申义:品评、商议处理
官职名:平章政事/平章军国事
“平章”一词,从字面本义“辨别彰明”出发,引申为“评议处理”事务,并最终演变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高级官职名称(平章政事/同平章事),尤其在唐、宋、金、元诸朝,是宰相或副宰相级别的核心执政官员。其语义演变体现了从具体认知行为到抽象政务处理,再到固定官职名称的过程。
主要参考来源:
“平章”一词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文献用例,可具体解释如下:
评处商酌
指商议、处理事务。例如汉朝蔡邕在奏议中提及“平章赏罚”,即指商讨奖惩事宜。唐代文献中也有“平章国计”的表述,意为共同处理国家政务。
品评、评论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平章贵价车”描述对车马的品评,体现其引申为“评价、辨别”之意。
“平章”作为古代官名,职能和地位随朝代变化:
“平章”一词兼具动词与官职的双重含义,其核心语义围绕“商议处理”展开,并在历史中衍生出丰富的政治与文化内涵。如需更详细官职演变或文献用例,可参考《隋书》《贞观政要》等史料来源。
安于磐石百饼绑腿冰厅擘坼不德朝黻朝光程朱之学陈器侈词聪敏大荒怠厌道亡雕轸订补定估尔尔范文澜古董国命行思坐忆好爵盍各胡萝卜素奬品今律僦丁枯暴刲刺阑胡历说砺志龙庭米象墨辟木幔撚巴逆教醲醅篷樯千金石驱领生风示贬于褒试艺首末亭候婉折晩市卫助详案向火鲜美陷于缧绁小人玺册楔襚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