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噤的意思、口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噤的解释

口紧闭。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之一:“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鵠翅垂眼流血。” 明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刘禪 之病,牙关紧闭,口噤不开,无所用药者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口噤”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医学症状(核心含义)

指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的症状,常见于中医病症描述。

  1. 病因与表现:
    • 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肝风内动、气血瘀滞或痰气郁结导致筋脉闭阻。
    • 典型表现为牙关咬定难开,甚至伴随四肢抽搐或意识障碍,如中风、痉病(破伤风)等。
  2. 分类与别称:
    • 根据病因不同,古代文献中称为“风口噤”“中风口噤”“噤风”等。
    • 需与“唇紧”(嘴唇紧绷但牙关可开)区分。

二、文学比喻(引申义)

形容因恐惧、担忧等情绪而沉默不语的状态。

三、使用场景

  1. 医学领域:用于描述疾病症状,如《金匮要略》记载“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2. 文学表达:借生理症状比喻心理或社会压力下的缄默。

附:词源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或具体病例,可参考医学专业文献或咨询中医师。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口噤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口和噤。口是指嘴巴的形状,表示与嘴巴相关的概念;噤是指停止说话或闭住嘴巴。噤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武。噤的笔画数是10。 《口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对于口噤的概念多指禁止说话或沉默不语。在古代官场、礼节之间,人们经常使用口噤来表达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制止。如《封禅书》中有“口噤万岁”之说,意为应当保持沉默庄重。 除了简体字的“口噤”外,繁体字中是“口閉”。相对于简体字的直线笔画,繁体字的“閉”在结构上更加复杂,体现了繁体字的独特之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与现代简化字相比,书写形式较为繁复。例如,古代的“口”字在字形上更接近于一个真实的嘴巴形状,呈现出弓形,而不是现代简化字中的方形。古时字体书写流利而典雅,展示了古人对于字体美感的追求。 以下是一些关于“口噤”的例句: 1. 在会议上,领导要求大家口噤不得泄露任何机密信息。 2. 学生们面对考试时都保持了口噤的状态,不敢交头接耳。 3. 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孩子们口噤不敢说出任何不恭敬的话语。 除了“口噤”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例如,“闭口”表示闭上嘴巴,处于沉默状态;“缄默”表示不言语或保持沉默;“默不作声”表示不说话或不发表意见。 与口噤相反的词语是“开口”,意为开始说话或开启嘴巴。 总之,口噤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表示禁止说话或闭住嘴巴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口噤常常用来形容人们沉默不语或保持沉静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