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terly devoid of conscience;be entirely heartless]天良:良心。形容恶毒到了极点
形容没有人性,凶残恶毒到了极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陈景之》:“嗟乎,一遭孽障,顿失人身,丧尽天良,遽成畜类。” 洪深 《歌女红牡丹》第十二本:“谁还能干那丧尽天良的事。”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她爹就留下这一条根!那些丧尽天良的 日本 鬼子杀了他。”
“丧尽天良”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人完全丧失了道德和良心,行为极端恶毒、毫无人性,常用于形容违背伦理底线的恶劣行径。
成语 | 侧重点 | 区别 |
---|---|---|
丧尽天良 | 良心完全泯灭,道德败坏 | 强调人性丧失,如谋害至亲、背信弃义 |
丧心病狂 | 行为疯狂、失去理智 | 侧重精神失常的极端行为,如疯狂破坏 |
(参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可参考清代《履园丛话》原文及现代词典释义。
《丧尽天良》一词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之恶劣,已经达到了极致,完全没有任何道德良知可言。
《丧尽天良》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丨、一、天、艮,总共有11个笔画。
《丧尽天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的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文学形式中,这一词语被频繁使用,用来形容某些反面人物的极端丑恶行为。
《丧尽天良》的繁体字是「喪盡天良」。
在古代,「丧尽天良」的写法可以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有时候会将「尽」写作「盡」,但意义并无差异。
1. 他的行为实在是丧尽天良,不值得任何人原谅。
2. 那个人居然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下毒手,简直丧尽天良。
3. 这种************的行为是丧尽天良的表现,必须严惩不贷。
丧心病狂、丧心疯狂、心狠手辣、无耻下流、罪恶滔天
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无恶不作、恶贯满堂
仁德义理、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正直廉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