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伤同情,哀伤不忍。《晋书·成都王颖传》:“ 黄桥 战亡者有八千餘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惻。”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无识之徒,忽然逆战,前旌未举,即自披猖,惊悼之情,弥以伤惻。”《隋书·高祖纪下》:“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惻。”
“伤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āng c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指悲伤同情、哀伤不忍 的情感状态,常用于表达对他人或事件不幸遭遇的深切悲痛。例如《晋书·成都王颖传》中“黄桥战亡者有八千余人……可为伤恻”,即通过战争惨状引发哀痛之情。
构成与延伸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对个人悲剧、社会灾难的共情。例如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用“弥以伤恻”表达对战乱的痛心。
近义与关联
近义词包括“悲悯”“哀恸”,但“伤恻”更侧重因外界触动而生的复杂情感,兼具悲伤与怜悯的双重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晋书》《隋书》等文献来源。
《伤恻》是一个中文词汇,常用于形容人们因为遭受沉痛或不幸而感到悲伤、痛苦、难过的情绪。
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殳(shū)和心(xīn)。其中,殳是一个有关武器的部首,心则代表心脏或情感。这两个部首构成了“伤恻”这个词。
伤恻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是以繁体字形式存在的。繁体字的写法为:傷惻。傷和惻分别代表了伤痛和悲伤的含义。
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可能有不同的写法,如《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傷恻”。
以下是几个使用“伤恻”一词的例句:
1. 心灵深处充满了伤恻和悲痛。
2. 过去的伤恻使他变得冷漠而无情。
3. 这个消息使她感到了极度的伤恻。
由于“伤恻”是一个情感词汇,通常作为表达情感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中的成分。以下是一些与“伤恻”相关的组词:
组词:伤恻不堪、伤恻心痛、伤恻之情
近义词:悲凉、凄婉、哀怜
反义词:欢悦、愉快、舒畅
【别人正在浏览】